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专题 > 冷柜 > 正文内容

李阳冰图片(李阳冰字)

2023-04-24 16:22:46冷柜1
<h2>1. 李阳冰图片</h2><p>李阳冰,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字少温,赵郡(今河北涿县)人。是诗人李白的族叔。官至将作少监。他是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其篆书作品有《三坟记》、《般若台铭》、《城隍庙记》等。另外,颜真卿的《家庙碑》等碑刻都由他来篆额。</p><h2>2. 李阳冰字</h2><p>(一)笔法圆润性</p><p>笔法追求圆润在笔法上,李阳冰篆书恪守小篆刻石之法,笔法开一代婉曲流韵的先河。笔法即书法的用笔,李阳冰篆书的用笔如锥画沙,书迹圆浑,中锋用笔,承接无迹,有藏锋的效果。笔锋在线条中间,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这种用笔会使线条在视觉上是突显出来的,更加有立体感。李阳冰受李斯篆书影响较深,自然笔法亦规整。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所说“婉而通莫过于筋”,孙过庭也说:“篆尚婉而通”,李阳冰正是得篆书之神髓,在婉曲的笔法表现上表现可谓成就新的高度。</p><p>(二)字法创新性</p><p>字法偏向装饰李阳冰字法上的装饰体现在:一是将字法简化或变形,二是将线条由直变曲。李阳冰小篆在基本继承秦小篆的基础上,在字法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不为秦代与唐代严谨法治制度下的束缚,这也就是李阳冰的成功所在之处。较之秦篆字法,李阳冰的小篆字形修长,瘦劲而神飞若动,重心上移,有意打破秦篆中的绝对对称之法,在对称中寻求不对称的创作理念。李阳冰选择在字法上加以变化,对字形进行修饰,这又与当时的审美观相符。清代王澍《竹云题跋》称他“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里铁”。在《谦卦碑》中有七个“不”字,分别有六种造型:方、圆、直线、曲线、直曲结合。如此多的字形结构,集中展现了李阳冰小篆在字法上的装饰性。</p><p>(三)章法协调性</p><p>章法注重协调章法的协调性包括一字之内章法的协调性,即字法结构;行与行之间章法的协调性;以及整幅作品整体章法的协调性。在一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机械排列,而是承上启下,映带左右的贯穿连通,作字有法,作书亦有法。章法是书法作品的整体面貌,是书法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章法对书法作品的风格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是较为平整规范的小篆,章法也是至关重要的。</p><h2>3. 李阳冰擅长什么书体</h2><p>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p><p>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p><p>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褚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褚者为多。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p>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p><p>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p><p>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p><p>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p><p>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p><p>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p><p>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p><p>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褚意,唐揩之最精者。褚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p><h2>4. 李阳冰真迹</h2><p>&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最后一个巅峰,由于清代延续时间较长,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书法名家。清代有成就的十位著名书法家如下:</p><p>&nbsp; &nbsp; &nbsp; &nbsp;1、刘墉:是帖学之集大成者,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家”(一说刘墉、翁方纲、成亲王、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p><p>&nbsp; &nbsp; &nbsp; &nbsp;2、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34;三绝&#34;,其书法师法黄庭坚、欧阳询等,用隶体掺入行、楷、篆、草,自创“板桥体”,时人又称“六分半书”。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p><p>&nbsp; &nbsp; &nbsp; &nbsp;3、爱新觉罗·永瑆: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清四家”,擅长隶书、篆书,裕陵圣得神功碑就是出自成亲王之手,其书法深受当时世人喜爱和欣赏。《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收入的成亲王永瑆的楷书作品《临欧阳询楷书轴》。</p><p>&nbsp; &nbsp; &nbsp; &nbsp;4、梁同书: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他擅长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p><p>&nbsp; &nbsp; &nbsp; &nbsp;5、梁诗正: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晚年师颜真卿,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所书《十宫帖》为清代行书精品。他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秘书”,乾隆圣旨、提拔等多位梁诗正代笔。他的行书也被后人称为“清朝最美行书”。</p><p>&nbsp; &nbsp; &nbsp; &nbsp;6、铁保: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草书师法怀素、张旭,同时临摹晋唐名家书法字帖,博采众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p><p>&nbsp; &nbsp; &nbsp; &nbsp; 7、邓石如: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篆书学李斯、李阳冰,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加以创新,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结构严谨,法度森严。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时人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p><p>&nbsp; &nbsp; &nbsp; &nbsp; 8、钱沣:擅长楷书,学颜真卿,又参以欧阳询、褚遂良,笔力雄强,气格宏大,行书师法米芾。在清代,书法家多受董其昌、赵子昂影响,只有钱沣主张师法唐人笔意,尤其推崇欧阳询、颜真卿,其尤为擅长临摹颜真卿书法,后世学习颜真卿,多从钱沣处汲取营养。</p><p>&nbsp; &nbsp; &nbsp; &nbsp; 9、王文治: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他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书风自然飘逸,书法造诣称雄一时,当时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p><p>&nbsp; &nbsp; &nbsp; &nbsp; 10、何绍基: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草书在当时造诣最高,为时人所推崇。与钱沣类似,何绍基也主张师法唐人,兼收魏晋笔法。</p><h2>5. 李阳冰生平</h2><p>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p><p>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p><p>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p><p>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p><p>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p><p>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p><p>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cpzt/lg/9882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