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集成与应用
“3S”系统是GIS,RS,GPS的简称,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作为空间信息处理的这三个技术系统,在空间信息管理中各具特色,均可独立完成自身的功能。同时,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又有很多关联性,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又各自存在着优点和不足。因此三者的结合和集成已成为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3S”系统中,GIS具有较强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但获取数据困难;RS能高效地获取大面积的区域信息,但受光谱波段的限制,且数据定位及分类精度差;GPS能快速地给出目标的位置,对空间数据的确定具有特殊意义,但本身通常无法给出目标点的地理属性。因此,只有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建立在无线电定位系统、导航系统和定时系统基础上的空间导航系统。它以距离为基本观测量,通过同时对多颗卫星进行伪距离测量来计算接收机的位置。由于测距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故可实现动态测量。GPS主要由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组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1.GPS卫星
GPS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工作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卫星轨道面相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55°,每个轨道平面配置3颗卫星,每隔一条轨道平面配备一颗备用卫星,轨道的平均高度约为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钟。因此,在同一测站上,每天出现的卫星分布图相同,只是每天提前几分钟。每颗卫星对地球的可见面积为地球总面积的38%,每颗卫星每天约有5小时在地平线上。同时位于地平面上的卫星数目最少为4颗,最多为11颗。这样的空间配置,可保证在地球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至少可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加上卫星信号的传播和接收不受天气的影响,因此,GPS是一种全球、全天候的连续实时导航定位系统。
2.地面控制系统
GPS的地面监控部分由5个监控站、3个注入站和1个主控站组成。监控站是数据自动采集中心,它包括双频GPS接收机、高精度原子钟、传感器及计算设备,它主要为主控站提供各种观察数据。主控站是系统管理和数据处理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用监控站和本站提供的观测数据计算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延迟修正参数,提供全球定位系统时间基准,并将这些数据传到注入站,调整卫星运行轨道,启动备用卫星等。注入站将主控站推算出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等控制指令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3.用户设备系统
用户设备系统包括GPS接收机、天线、计算设备和相关软件。用户设备的核心是GPS接收机,以利用定位卫星提供信号来得到位置、时间、运动方向、速度等信息。接收机按功能分为GPS导航接收机和GPS接收机两种,按接收信号方式分并行和串行接收机。并行接收机具有多个信道,每个信道追踪一颗卫星,并解调各信道信号;串行接收机只有一个信道,利用内部切换逐步处理各个卫星信号。
二、“3S”技术
1.GIS与RS的结合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管理各个领域。遥感信息具有周期性、动态性、信息丰富、获取效益高,可直接以数字方式记录传送等特点;GIS(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具有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灵活的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二者相结合,既可保证GIS具有高效稳定的信息源,也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实现监测、预测和决策的目的,这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结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角度出发,随着其应用领域的开拓和深入,首先要求存储大量的数据,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延伸,从而具备反映自然历史过程和人为影响的趋势的能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几乎只是通过地图数字化建立起来的,用户不能接触到原始资料及其有关信息。
(2)地理信息系统为了保持系统的动态性和现势性,它还要求及时地更新系统中的数据。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静态模型,需要及时、定时地更新。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内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因此遥感信息就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尤其是大范围的以统计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当前遥感的应用也正经历着一场质的转变,它正逐渐从单一的遥感数据的分析应用向多波段、多时相的分析应用过渡,从静态分布向动态过程预测过渡,从定性调查到定量分析过渡。
2.RS与GPS的结合
从GIS的角度看,GPS与RS都可看作为数据源获取系统。然而GPS和RS既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又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对方,这就是GPS和RS结合的基础。
(1)GPS的精选定位功能克服了RS定位困难的问题。在没有GPS以前,地面同步光谱测量、遥感的几何校正和定位等都是通过地面控制点进行大地测量才能确定,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当无地面控制点时便无法实现,从而严重影响数据实时进入系统。而GPS的快速定位为RS数据实时、快速进入GIS系统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借助GPS可使RS迅速进入GIS分析系统,保证了RS数据及地面同步监测数据获取的动态配准。
(2)利用RS数据实现GPS定位遥感信息查询。
(3)利用GPS形成的新技术,如GPS气象遥感技术,利用GPS卫星和接收机之间无线电信号在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中的延迟时间,可了解电离层中电子浓度和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大气参数及其变化情况。因而目前建立和正在建立的全球许多GPS观测网将是提供大气参数的一个重要新数据源,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天气预报将发挥巨大作用。
3.GPS与GIS的结合
GPS和GIS的结合,不仅能取长补短使各自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能产生许多更高级的功能,从而使GPS和GIS的功能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GIS系统,可使GPS的定位信息在电子地图上获得实时的、准确的、形象的反映及漫游查询。通常GPS接收机所接收的信号无法输入底图。若从GPS接收机上获取定位信息后,再回到地形图或专题图上查找,核实周围地理属性,该工作十分复杂,而且花费时间长,在技术手段上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把GPS的接收机同电子地图相配合,利用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加上相应的通信手段组成各种电子导航和监控系统,可广泛用于交通、车船驾驶及科学种田等方面。
GPS可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例如在外业调查中通过GPS定位得到的数据,输入给电子地图或数据库,可对原有数据进行修正、核实,赋予专题图属性以生成专题图。
三、喀斯特资源与环境研究中的“3S”技术
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环境差异特殊,给开发、治理、保护的决策与实施造成极大困难。例如,喀斯特峰丛峡谷和峰丛洼地地区,由于地表破碎、切割幽深、可进入性差,使用遥感技术研究环境现状及其演化趋势甚为必要。高质量的信息能给我们提供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在于掌握高质量的信息。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一高新技术建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仅是在喀斯特地区通过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动态监测与评价运行模型,提出在具有喀斯特特色的多目标优化决策理论模式,其经验对全国同类喀斯特地区也有指导意义。
1.喀斯特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建设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3S”技术之间的密切结合,共同发展,在全球和区域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趋势预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以及灾情评估与减灾对策,城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了科技的先导作用。“3S”技术在喀斯特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本数据库建设,包含了行政区划、交通运输、地形地貌、碳酸盐岩、地势坡度、社会经济、区域人口、民族、交通、城镇以及区域外其他信息等基本数据库。
(2)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首先涉及的内容是资源,在考虑喀斯特资源在自然界中的空间位置、资源的属性、用途、开发利用条件等,对喀斯特地区的不同类型资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如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土壤、水田、旱地、耕地、坡耕地等)、陆地水资源数据库(流域、水系、水量、水质等)、生物资源数据库(森林、灌丛、草地、陆生动物、水生动物等)、气候资源数据库(气温、降水、风力等)、旅游资源数据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客源市场等)、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煤炭、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土元素及非金属等)。
(3)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如环境条件数据库(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坡度、降水、气温等)、环境质量数据库(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如污染源等)、环境灾害数据库(水土流失、石漠化、滑坡、泥石流等)、环境污染数据库(污染源、污染监测、污染影响等)、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数据库(环境规划、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
2.利用“3S”技术的分析与应用模型
(1)多年遥感数据分析:采用多时相、多波段的遥感数据对喀斯特地区遥感在资源及环境方面的应用与解译方法和模式研究。
(2)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分析:GIS的设计模型、系统的建立、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数据库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制图研究及开放地理信息系统与互操作技术。
(3)“3S”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应用:各种资源卫星、气象卫星与航空、地面观测、物探数据的复合和分析;解决RS数据、GPS数据与GIS的接口,增强遥感及GPS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并反馈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改进应用系统的数据管理,提高识别能力与解译水平。
(4)喀斯特资源环境评价预测规划模型:资源环境的控制系统模型、资源环境的数学规划模型、资源环境的开发与分配模型等。
(5)喀斯特资源环境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模型、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策略、资源环境的总体态势与对策等。
3.“3S”技术在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域的研究及应用示范
(1)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信息系统研究。贵州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信息系统研究,以“3S”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将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发生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把贵州的洞穴信息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该研究是将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群)从整个面上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从发育分布规律方面建立相关信息库,其中包含了洞穴的洞口海拔高程、洞穴长度、发育方向、岩性、水洞的流量以及经纬度坐标等参数。以GIS技术为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其相应的集成技术GPS和RS进行洞穴的地址纠正及匹配,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建立一个动态的贵州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信息系统。此外,应用“3S”技术研究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从统计的角度,从大量的信息资料上研究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的成因(洞穴的形成与水、岩石、地质构造运动有关),洞穴的形成蕴含有大量古气候、古水文地质及构造运动的信息,数理统计分析能更有效地揭示这些信息,为研究贵州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河流的下切、侵(溶)蚀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成因提供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洞穴的分布规律及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并为贵州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等提出建议。
(2)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研究。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水土流失状况仍呈加剧趋势,不断出现的洪涝灾害,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GIS支持下的遥感技术,同时结合GPS野外调查,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国内外最先进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调查、评价方法,可用来了解、掌握水土流失现状,并完善相关的技术方法,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贵州省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研究是在“3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贵州省多年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及分地(市)、县(市)数据库,利用多时相的遥感TM影像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解译,可以得出不同年分的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破坏性大,生态环境趋于恶劣,与其他地区相比,在解译和监测上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利用“3S”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贵州省的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及合理建议。
(3)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研究。以完成空间定位的TM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进行TM卫星影像数据的多光谱信息提取,获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喀斯特地貌分布,对典型区域的石漠化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完成喀斯特地貌与土地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喀斯特石漠化状况的研究在贵州已有较长时间,但迄今为止,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技术手段不统一等原因,石漠化状况面积、分布等数据不够统一。项目首次采用“3S”作为技术支持,利用多学科结合的优势进行综合性的相关分析,以统一的标准对贵州石漠化现象及成因、对策进行研究,技术方法严密、客观,避免了传统方法进行这类大面积研究中人力物力投入过大、标准难以控制等带来的弊病。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做专项研究,通过应用多时相(1959年、1979年、1995年)、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数据,在大量野外GPS技术调查验证的基础上编制研究区域不同年代的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图;利用GIS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处理,旨在查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现状、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和演变过程。本项研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监测、评价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以遥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同时采用野外GPS调查验证,结合由地形图派生的坡度图,由区域地质图派生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及石山半石山的石漠化背景图。采用植被覆盖、土壤背景、地面坡度等决定石漠化的主要因素,参考降水量、降雨强度等有关因素建立石漠化定量分析模型,应用现代建模技术进行石漠化强度评价和调查制图;结合行政区划,得到全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各地(市)、县(市)石漠化空间分布图和数据。
(4)喀斯特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数据库建设:①喀斯特地区林业资源与生态信息数据库建设,以TM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建立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林业资源与生态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属性数据的空间化与网络化共享(数据资源内容包括:林业资源信息,森林资源数据,省级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森林灾害数据,森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林产市场发展数据等;林业生态环境信息,省、县级生态环境背景数据,重点县生态环境现状数据,生态建设规划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重点生态工程信息数据,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常用树种、草种数据等); ②喀斯特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及其应用,喀斯特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以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地形图为空间定位基础,对TM图像进行空间定位,由人工对定位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分布空间数据,建立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群;③喀斯特典型地区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及数据库建设,以喀斯特典型地区人口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该地区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利用相关空间数据处理手段,处理这些统计数据,使其能够与其他空间数据,如国土资源调查空间数据,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有机集成。在此基础上,建立该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
另外,还可进行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信息系统及生物资源信息系统等工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