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谁反应制冷效果(水和什么反应成冰)
<h2>1. 水和什么反应成冰</h2><p> 可以加入低沸点、能迅速吸热的东西,如液态氮。氮气的沸点是-195.6℃,液态的氮气在常温下沸腾,迅速吸收大量热。</p><p> 还可以利用吸热化学反应,使水结冰。最典型的是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反应。烧杯下面垫一块小玻璃板,预先在玻璃板上滴一两滴水。将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倒入烧杯中,迅速研磨十几下。拿起烧杯,会发现烧杯和玻璃板站在一起,这是因为水结冰了。</p><h2>2. 水和什么反应生成两种气体</h2><p >那要看是不是放热反应,反应后的外界环境温度.这与温度压强都有关系。。。。。。 PV=nRT</p><p >加热或反应放出大量热时,液态水气化为气态水。</p><h2>3. 水与什么可以反应</h2><p>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p><p>1、活泼金属k、ca、na、mg等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p><p>2、na2o、cao、n2o5、so3等氧化物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p><p>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助到您。</p><h2>4. 水和什么反应成冰的现象</h2><p>水结冰是水由非晶体变成晶体的过程,当到达凝点后,水分子运动变慢,分子间的引力使变慢的水分子慢慢进行有序的排列,排列后,水分子的运动空间变小,并且有序,宏观上成为比较稳固的结晶体状。</p><h2>5. 水和什么反应成冰块</h2><p>首先,冰的表面本身就比较光滑,所有能形成镜面反射的物体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然后,为什么冰可以光滑到在上面滑冰?这个问题十九世纪的科学家就进行过研究,原因是滑冰时在冰刀和冰面之间会形成一层非常薄的由水组成的润滑层。这层润滑层直接导致可以滑冰,因为即使在比冰面还要光滑的玻璃或陶瓷表面也很难穿上冰刀滑,但加点水或油就可以了。最后,滑冰时冰刀和冰面之间的水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一般有两种观点——压强说和摩擦说,其中压强说占主导地位。压强说认为,水的冰点或冰的融点,在压强增大的情况下会降低(压强、温度和水的三相变化间的关系早有实验说明,<p>Pressure melting point</p>,<p>Water phase diagram</p>),人穿上冰刀对冰面的压强增大,从而在冰的表面形成了水。然而压强在一定范围内对冰的融点的改变很小,即使人穿冰刀站在冰面上,冰面的温度也远低于冰的融点,这是压强说被怀疑的原因。摩擦说认为,由于冰刀和冰面的摩擦产生热量,使冰融化为水。人们对摩擦说有两点疑问:其一是摩擦产生的热量很难测量,是否足够融化很低温度下的冰;其二是无法解释压强很大的物体在冰面久置后会陷入其中的现象。个人偏向于压强说,猜测是由于冰比较特殊(水结成冰后体积反而会增大),当表面压强增大时,分子间距会变小,趋向于变成水,从而会形成一层很薄的介于水和冰之间的形态。希望有物理专业的大牛出来解释一下,澄清是非。</p><h2>6. 水和什么能结成冰</h2><p>要让水结冰,就必须先把水里面的热量吸走,在化学上,很多东西可以做到,比如说大部分的液态气体,氯化氨和硝酸氨溶于水是吸收大量的热也可以让水结冰,要看你是要怎样结冰,要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p><h2>7. 水和什么反应成冰和水</h2><p>有两种方法1化学方法:用过饱和的醋酸钠溶液结晶放热,称之为热冰.过饱和的醋酸钠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溶液,所以你轻轻用手碰一下就能够破坏其介稳态,使其结晶放热,这个速度非常快.要做这个实验只需要你买到醋酸钠,将其溶解在沸腾的水中,使劲加,直到有固体不能溶解为止,然后让它静置冷却,你就可以试试一指成冰了.2物理方法:用液氮.因为液氮的温度很低,它的沸点在 -195.6℃,比水的溶点低得多.</p><p> 0 </p><h2>8. 什么和水混合能成冰</h2><p>冰属于制冷剂,它是水的固体形态,如果外界压强不变,只改变温度,冰的形态就会产生变化。</p><p>当温度上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冰就开始慢慢融化,最终变成水。在冰融化的整个过程中,它需要不断吸收热量,热量来源于外部环境。热量被冰吸收之后,外部环境的温度下降,就达到了制冷的目的。</p><p>在大气压稳定的情况下,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而不是零摄氏度以上。零摄氏度是一个零界点,高于这个温度,冰就会融化,但是不会马上融化,还要经历一个冰水混合的状态。</p><h2>9. 水和什么反应结冰</h2><p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能够让水快速结冰。因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时会吸热,所以能够加快水结冰的速度。</p><p>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含杂质},蒸馏水是纯净水,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的水)。</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