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育苗有什么技术要点?
此技术要点仅针对福建省海域养殖。
菲律宾蛤仔静水移动产卵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亲蛤选择与精养 本次育苗用的菲律宾蛤仔亲蛤选自产于广东省汕尾市海区的二龄蛤,这是经过实际生产应用比较后产自该区域的菲律宾蛤仔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产卵期死亡率低等优点。
提早购买用做亲蛤的数量应多一些,放养于虾池中培育。
在一口3亩的亲蛤精养池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然后,将放养于虾池的亲蛤起捕,经筛选后,去除杂质和劣质、个体小的亲蛤,把符合亲蛤质量要求的平均规格为130粒/kg的亲蛤放入精养池,放养面积为精养池面积的50%左右,密度控制在200粒/m2~220粒/m2。
加强精养池管理,日添加水位5cm~10cm,投喂豆浆或贝类配合饲料0.5mg/L~1.0mg/L,池中吊挂发酵腐熟的猪粪或鸡粪,用量为50kg/亩肥水,使池水呈黄褐色。
约经1个月(视亲蛤性腺发育成熟情况)即精养后期,精养池加大换水量,并使池水水位逐渐降低,此阶段日换水量10cm~15cm,每次降低水位5cm左右,以此促进亲蛤更加肥满成熟。 2.育苗池清整消毒 8月,在亲蛤进行精养强化培育的同时,就要对育苗池进行清淤、消毒。⑴育苗池清淤
对一口15亩的沙泥底质的露天土池进行彻底清淤,排干池水,暴晒20天以上,彻底冲洗去除底质污泥,清除池内及四周杂物,添加新沙5cm~10cm,翻松整畦。
⑵育苗池消毒
对暴晒、清淤好的育苗池,先在积水处用浓度为50mg/L的漂白粉泼洒消毒,然后进水口用60目网过滤进水30cm~40cm并全池泼洒漂白粉浸泡,每次浸泡2天~3天,后排干,如此反复浸泡三遍。进水至1.5m,让池水处于自然状态。 3.人工催产与孵化
⑴催产:在福建,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菲律宾蛤仔繁殖盛期。
视亲蛤性腺发育成熟度,及时从精养池中起捕亲蛤,筛选质量好的亲蛤,按育苗池面积计,数量为35kg/亩,视气温高低和风力大小,阴干6小时~12小时,然后将亲蛤分装于网袋,网目1.5cm,每袋装5kg~10kg亲蛤,排列有序地吊挂在竹筏下方,将吊挂亲蛤的竹筏放置于育苗池中靠近进水闸门的位置,开闸进水,促使流水刺激催产,时间约4小时。
⑵产卵:关闭进水、排水闸门。
此时,育苗池池水相对静止,及时划动竹筏,在育苗池里循环匀速移动,可以加速亲蛤产卵、排精,并有效促使亲蛤排放的精子、卵子分散和受精。
竹筏的移动速度与进水流速基本相同,尽量使育苗池里的各个位置都有竹筏行驶过,这样可使受精卵分散开,不会堆积一处。
⑶洗卵:产卵完毕后,在受精卵尚未孵化前,视育苗池风浪大小,开启进水闸门进水和打开排水闸门的上层闸板,利用排出育苗池表层水同时进新鲜水,使池水运动,让漂浮在上层水面的粘液等随水排出,同时,通过池水的流动进一步提高受精卵活力,可有效提高孵化率。
⑷孵化:掌握好换水洗卵的时间,洗卵时间既可连续,也可间歇,要在排水口详细观察,调节排水量大小,防止大量优质受精卵排出。
这一过程一般持续数小时,或累计换水量达到80cm左右即可。换水洗卵后,受精卵即在育苗池中孵化。 4.浮游幼虫培育
在育苗池中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生物饵料密度与良好的水质环境。
在水温20℃~27℃、比重1.018~1.024、pH值8.2~8.7条件下培育浮游幼虫。
每天向育苗池加注经80目网过滤的新鲜海水5cm~10cm,只加水,不排水;
一般情况下,每周施肥二次,每次施用尿素0.2mg/L~0.6mg/L、磷肥0.06mg/L~0.2mg/L,培养浮游生物,使池水水色保持黄绿色。
阴雨天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15mg/L~20mg/L全池泼洒。
水色变清透明度高时,则投喂豆浆或贝类配合饲料0.3mg/L~0.5mg/L。 5.稚贝培育
浮游幼虫发育至稚贝后结束浮游生活,下沉附着于底质表面。
改用40目网过滤进水,稚贝初期采用日进水5cm左右、施肥繁殖饵料生物,结合投饵、定期换水10cm~20cm的培育方法;
稚贝中后期则要逐渐加大换水量,降低育苗池水位。当稚贝体长达到1.01mm~1.5mm时,此时育苗池中密度非常大,要及时移苗到海区疏养,进行中间培育。
6.稚贝中间培育
海区选择在围头湾白沙海区的中、低潮区,该海区风浪不大,潮水流速平缓,滩涂平坦,底质为泥沙质,含沙量大于60%,大潮干露4小时~6小时。
翻耕平整面积40亩,四周插竹围网,以防大型敌害生物进入和漂浮物覆盖苗埕。
选择风力小的退潮时段播苗。排干育苗池池水,将育苗池底质表层1cm~2cm刮起,装袋运往海区播苗。 7.管理要求
育苗期间,每天上午、下午各测定一次水温、比重、pH值、透明度等因子,观察水色变化,如测定的数值有明显变化时,在核实确认原因后,相应做好换水、施肥和泼洒生石灰等措施进行调节。
亲蛤即将进入成熟期开始,每天取亲蛤50粒,解剖检查性腺饱满度,并镜检精卵成熟度,以准确判断催产育苗时间。浮游幼虫期间,每天全水层抽取若干个水样,计算浮游幼虫数量变化和观察生长发育及浮游植物的变化情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