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意思?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代词人晏殊的这首词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风景。“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历书》定义“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便成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由节气变成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相传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重耳活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登上王位,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后来想起了他,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烧死在一棵枯柳树下。后来,晋文公在介子推尸体后面的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清廉执政、励精图治的座右铭。此后,晋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是为“寒食节”。所以,清明节的文化底蕴中暗藏着“清正廉明”。“清明节”是介子推用真、善、美换来的节日,也是他一生对“清明”的追求和示范。
“清明”字义上解读,“清”代表着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代表着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文化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廉以养德视为座右铭,在清明时节追思先贤、铭记清廉。
清明时分,大地阳气上升,浊气下降,正气得倡,歪风被抑,正邪泾渭分明,是非自有公断。为官者定能受熏陶而惠于民,为民者定能开心智而担责任。所以,“清廉”便是清明节的主题,有了它做注脚,才会有万物的春和景明、满目葱茏。
清明节,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这是千年文化的传承,也是家国情怀的延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把节假日当作锤炼廉洁观、弘扬文明观的磨刀石,自觉做好清明时节的“清廉人”,带头做好清明时节的“文明人”,戒奢以俭、严守纪律、移风易俗、文明祭扫,让清明过节更清明、清明过节更文明。
同时,我们在提倡文明祭祀的同时,也不应对疫情防控麻痹大意。不摘口罩,不扎堆聚集,不因一己之私给大局添乱,绝不因个人原因破坏已有的防控成果,这是个人对战“疫”成果最大的尊重。祭祀活动可以重于心而不拘于形,通过家庭追思、网上“云祭祀”、鲜花祭拜、或写一首诗传递追忆之愁,这样既坚持了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传统,又赋予了清明节文明绿色的新意。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理应珍惜英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举措。唯有万众一心严防死守,让新冠肺炎疫情永无“复燃”之机,才是对自己及家人最好的保护,对生命最崇高的礼赞,对清明节的精神内涵最好最生动的诠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