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机的组成(制冷机组有哪些设备组成)
1. 制冷机组有哪些设备组成
1.系统组成
冰蓄冷空调系统一般由制冷机组、蓄冷设备(或蓄水池)、辅助设备及设备之间的连接、调节控制装置等组成。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种类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建筑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另外,系统还应达到能源最佳使用效率,节省运转电费,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冰蓄冷空调系统。
2.制冰方式分类
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冰结冰,冰本身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一类制冰方式包括冰盘管式、封装式等多种具体形式。动态制冰方式在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生成,且处于运动状态。每一种制冰具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二、运行策略与自动控制
1. 运行策略
与常规空调系统不同,蓄冷系统可以通过制冷机组或蓄冷设备或两者同时为建筑物供冷,用以确定在某一给定时刻,多少负荷是由制冷机组提供,多少负荷是由蓄冷设备供给的方法,即为系统的运行策略。蓄冷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合适的运行策略,确定具体的控制策略,并详细给出系统中的设备是应作调节还是周期性开停。对于部分蓄冷系统的运转策略主要是解决每时段制冷设备之间的供冷负荷分配问题,以下为蓄冷系统通常选择的几种运行策略。
1.1 制冷机组优先式
蓄冷系统采用制冷机组优先式运行策略是指制冷机组首先直接供冷,超过制冷机组供冷能力的负荷由蓄冷设备释冷提供。这种策略通常用于单位蓄冷量所需费用高于单位制冷机组产冷量所需费用,通过降低空调尖峰负荷值,可以大幅度节省系统的投资费用。
1.2 蓄冷设备优先式
蓄冷设备优先式运行策略是指蓄冷设备优先释冷,超过释冷能力的负荷由制冷机组负责供冷。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单位蓄冷量所需的费用低于单位制冷机组产冷量所需的费用。蓄冷设备优先式在控制上要比制冷机组优先式相对复杂些。在下一个蓄冷过程开始前,蓄冷设备应尽可能将蓄存的冷量全部释放完,即充分利用蓄冷设备的可利用蓄冷量,降低蓄冷系统的运行费用;另外应避免蓄冷设备在释冷过程的前段时间将蓄存的大部分冷量释放,而在以后尖峰负荷时,制冷机组和蓄冷设备无法满足空调负荷需要的现象,因此应合理地控制蓄冷设备的剩余冷量,特别是对于设计日空调尖峰负荷出现在下午时段时非常重要。一般情况,蓄冷设备优先式运行策略要求蓄冷系统应预测出当日24小时空调负荷分布图,并确定出当日制冷机组在供冷过程中最小供冷量控制分布图,以保证蓄冷设备随时有足够释冷量配合制冷机组满足空调负荷的要求。
1.3 负荷控制式(限制负荷式)
负荷控制式就是在电力负荷不足的时段,对制冷机组的供冷量加以限制的一种控制方法。通常这种方法是受电力负荷限制时才采用,超过制冷机组供冷量的负荷可由蓄冷设备负责。例如某城市电力负荷高峰时段(上午8∶00~11∶00),禁止制冷机组运行。
1.4 均衡负荷式
均衡负荷式是指在部分蓄冷系统中,制冷机组在设计日24小时内基本上满负荷运行;在夜间满载蓄冷,白天当制冷机组产冷量大于空调冷负荷时,将满足冷负荷所剩余的冷量(用冰的形式)蓄存起来;当空调冷负荷大于制冷机组的制冷量时,不足的部分由蓄冷设备(融冰)来完成。这种方式系统的初期投资最小,制冷机组的利用率最高,但在设计日空调负荷高峰时段与当地电力负荷高峰时段是否相同时,即是否与当地电价低谷时段相重叠,如不重叠,则系统的运行费用较高。
2. 自动控制
蓄冷系统的控制,除了保证蓄冷和供冷模式的转换以及空调供水或回水温度控制以外,主要应解决制冷机组与蓄冷设备之间供冷负荷分配问题,特别是在部分负荷时,应保证尽可能地将蓄冷设备的冷量释放完,即可采用融冰优先式运行策略,甚至可采用全蓄冷运行,即白天制冷机组停开,空调负荷全部由蓄冷设备满足。而在设计日空调负荷时,应采用制冷机组优先式运行策略,以保证逐时空调负荷要求。目前蓄冷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大多采用以计算机技术的直接数字控制器与电子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相结合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制冷机组的蓄冷量是定量的输出,而蓄冷设备的释冷是总量的输出。如两者为串联时,控制系统较为简单,供水温度易保持恒定;而对于并联系统,供水温度控制较难,特别是在释冷融冰后期,蓄冷设备的出口温度在逐渐升高,与制冷机组出口温度相比很难保持恒定不变。为了使每天蓄冷设备冷量充分释放,保持较为恒定的供水温度,满足设计日空调负荷要求,通
常利用计算机作为蓄冷系统的监控设备;并利用系统中设置的流量计、温度计反馈的信号,逐时监视蓄冷设备的内部状况;通过计算机对空调系统负荷的预测,以此制定蓄冷系统的运行策略是制冷机组优先式还是蓄冷设备优先式。
2. 制冷机组包括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再送入压缩机的入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3. 制冷机组构成
制冷设备的四大件:
1、压缩机;
2、冷凝器;
3、节流阀;
4、蒸发器。制冷设备是制冷操作所用的设备。不同制冷方法使用不同的设备,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蒸气压缩制冷,主要设备有压缩机(见流体输送机械)、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压缩机用于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其中以活塞式和离心式的应用最广。
4. 制冷机组有哪些设备组成部件
主要部件组成
制冷系统由制冷剂和四大机件,即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再送入压缩机的入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5. 制冷机组有哪些设备组成的
原料缸:原料缸是对冰激凌原料进行混合并暂时贮存其所形成的奶浆。 空气奶浆混合泵:冰激凌机工作原理中,它是输送装置的关键设备。 冷冻缸:奶浆和空气经搅拌后膨化,在冷冻缸内而上被冷却形成奶昔。 冷冻缸内的搅拌刮刀架:由搅拌电机通过减速箱、传动轴驱动,用于搅拌奶浆,使奶浆与空气充分混合,螺旋形刮刀同时刮下缸壁上形成的小冰晶并将形成的奶昔推向冷冻门。
6. 制冷机组的种类
制冷机(refrigeratingmachine)将具有较低温度的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转移给环境介质从而获得冷量的机器。从较低温度物体转移的热量习惯上称为冷量。制冷机内参与热力过程变化(能量转换和热量转移)的工质称为制冷剂。
①压缩式制冷机。依靠压缩机的作用提高制冷剂的压力以实现制冷循环,按制冷剂种类又可分为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以液压蒸发制冷为基础,制冷剂要发生周期性的气-液相变)和气体压缩式制冷机(以高压气体膨胀制冷为基础,制冷剂始终处于气体状态)两种,现代制冷机以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应用最广。
②吸收式制冷机。依靠吸收器-发生器组(热化学压缩器)的作用完成制冷循环,又可分为氨水吸收式、溴化锂吸收式和吸收扩散式3种。
③蒸汽喷射式制冷机。依靠蒸汽喷射器(喷射式压缩器)的作用完成制冷循环。
④半导体制冷器。利用半导体的热-电效应制取冷量。制冷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工作温度(对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为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气体压缩式制冷机和半导体制冷器为被冷物体的温度和冷却介质的温度),制冷量(制冷机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物体移去的热量)、功率或耗热量、制冷系数(衡量压缩式制冷机经济性的指标,指消耗单位功所能得到的冷量)以及热力系数(衡量吸收式和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经济性的指标,指消耗单位热量所能得到的冷量)等。
7. 制冷机房设备组成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都属于干粉类的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可以扑救很多火灾类型的。但是机房要考虑被保护的对象是电子计算机等精密仪表设备,若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肯定能灭火,但灭火后所残留的粉末状覆盖物对电子元器件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和粉尘污染,而且也难以清洁。因此机房灭火器不建议使用这类干粉灭火器。
2、卤代烷灭火器
为了保护大气臭氧层和人类生态环境,卤代烷灭火器根据“蒙特利尔公约议定书”在国内已列入国家淘汰灭火器名录,并已渐渐被洁净气体灭火器取代。因此卤代烷灭火器不适用于机房灭火器。
3、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二氧化碳灭火剂属于洁净气体,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扑灭机房、配电房、档案室、贵重设备、精密仪器、600V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扑救电气火灾不能使用带金属套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因此机房灭火器应选用气体灭火器去灭火,灭火后不仅没有任何残迹,而且对贵重、精密设备也没有污损、腐蚀作用。具体可选择手提式二氧化碳、手提式七氟丙烷等气体灭火器来辅助灭火。机房灭火系统目前常用的是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有两种灭火形式,在机房灭火中可以采用有管网全淹没灭火形式和无管网全淹没灭火形式,当然两种形式可在具体工程中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资金预算,计算出适合的一种形式。
2、还有一种,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在机房灭火中应用也非常多。大多数采用有管网灭火形式,因为同样大小的机房所用高压瓶数量七氟丙烷要比混合气体少一半左右,机房面积一般都很小,IG541混合气体做无管网形式时无管网箱体数量比较多。
3、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虽然以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具有绝缘性能好的优点,但其灭火机理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冷却作用灭火。因为降温会对发热机器造成损坏,同时易导致缺氧使扑救人员窒息,因此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有人的机房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