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农业知识 > 正文内容

农业科普活动有哪些? 科普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2023-08-21 10:13:48农业知识1
<h2>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哪些?</h2><p>科普内容包括:农业转基因技术、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生物防控技术、耕地分类管理、生态农场建设、农村沼气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禁种铲毒知识、艾滋病防控等。</p><p>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种养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以及沼气、农药安全使用等农民朋友关心的热点问题。</p><h2>二、科普活动包括哪些内容?</h2><p>内容包括科普知识宣传资料分发、免费咨询和电脑维修服务、科普问答知识有奖竞猜等。</p><p>社会实践的队员们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带着所需的科普宣传用品设立了科普宣传站,投入到当天的宣传活动中来。其中科普问答知识有奖竞猜吸引了社区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的踊跃参与,一些题目难倒了不少小朋友,但通过互相帮助、求助家长等方式学到了新知识、答对了题目,为自己赢得了绿色植物、鼠标垫、耳机等小礼品。活动还准备了多本科普书籍免费赠送给社区居民,并在社区醒目位置摆设安全小知识展板,分发安全知识宣传手册,进一步帮助社区居民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推进社区科普工作</p><p>社区充分利用科普条幅、科普展板、发放宣传材料,宣传低碳生活、精彩妙招等日常生活科普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同时为保证居民随时随地都能学到科普知识,还组织辖区居民到社区观看远程教育养生知识讲座,通过观看学习,增强了居民们的科普养生知识,同时也倡导了科学、环保、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受辖区居民欢迎。</p><p>社区通过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宣传栏、“社会公德教育橱窗”、“精神文明长廊”等科普教育阵地,开设了居民普法课,普及法律常识,在社区内广泛向青少年进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努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氛围。其次活动得到了驻街单位和三家个体经营户的大力支持,也为科普日的宣传活动扩大了更广泛的参与范围。这次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加强了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高科普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p><h2>三、农业工作内容?</h2><p >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容应该包括下面诸多方面:村民自治选举;历年一号文内容;计划生育;土地政策;招商引资;特色农业的引进和发展;处理民事纠纷、新政策落实等等。工作很杂繁琐,总之,只要农民需要帮助解决或国家政策需要农村响应的事项和内容,都是农业农村工作体系中的实际工作内容。</p><h2>四、科普活动有哪些?</h2><p>本次科普日将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数百项,包括网络活动、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现场咨询、科普讲座、科普宣传、科普日开放日等。</p><h2>五、科普活动横幅标语?</h2><p>1、生活多姿多彩,科技无处不在。</p><p>2、文明源于科普,科普提升文明。</p><p>3、要想过得好,科技不可少。</p><p>4、科普,精彩每一天。</p><p>5、普及知识提高素质利国利民。</p><p>6、科学普及,造福百姓。</p><p>7、科普引导现代生活方式。</p><p>8、科学与生活同在。</p><p>9、科普永无止境,梦想就在前方。</p><p>10、放眼科技,放飞未来。</p><p>11、科普,我们的责任。</p><h2>六、农村科普活动有哪些?</h2><p>农村科普活动包括:</p><p>1、传播新时代新发展理念。</p><p>2、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p><p>3、普及抖技助力美好生活。</p><p>4、倡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p><p>具体活动有:“科技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科技下乡;开展下农村送科技、送图书、普及健康活动;建设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等。</p><h2>七、河南农业执法内容?</h2><p>农业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p><p>第一,种植业的执法主要包括对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进行市场监管理和执法检查。</p><p>第二,养殖业的织法主要包括对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以及安全进行监督检查。</p><p>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综合执法,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强化这一块工作。</p><h2>八、农业起源内容概括?</h2><p>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逼迫着人类向着农业转变,可能是猎物减少。无论如何,最后这种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刺激人们发展农业。因此进入这一进程之后,农业化几乎是不可逆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农业在各地几乎是独立发生的。在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7500年的中东发展了大麦、小麦、绵羊、牛和猪,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北部发展了稻、黍、高粱、桑、麻、豚鼠和鸡,公元前7000年的中美洲发展了玉米、蚕豆、苋菜、南瓜和火鸡,公元前3500年的安第斯山脉发展了羊驼、美洲鸵和马铃薯。在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的人类完成了农业的转变。</p><p>放牧的古埃及人</p><p>由于早期农业生产率不高,人口的增长逼迫这些人向外迁徙,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进入食物采集者的领地,或驱逐或通婚,与当地人逐渐融合,同时带入了农业技术和农作物。食物采集者和狩猎人口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早期农业就这样逐渐推广到了世界各地。但就像我们的祖先一直会定期开展围猎活动一样,我们一直不拘于只靠农业生活,当食物来源足够丰富,我们会去进行打猎或者采集,作为农业产品的一个补充。</p><p>参差荇菜</p><p>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工具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开始借用风力,水力。同时为了照顾驯化的动植物,人类不得不选择定居这一生活方式,抛弃旧石器时代流浪团体的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类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产资料,最终人们也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完成了第一次人类大分工。</p><h2>九、高效农业建设内容?</h2><p>农业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际上还应包括为土地产出服务的其它行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是高效农业,只能作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符合标准的多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经济效果反映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生产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或者用同量的劳动耗费能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对于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者往往能自觉地注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资金生产率(单位投资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  </p><h2>十、西欧农业革命内容?</h2><p>近年来 ,西方经济史学家在对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行考察时 ,眼光不再仅仅盯在 1 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 ,而是穷根溯源 ,把工业化的历史研究引到“前工业化时期”。经济史学家们渐渐意识到英国工业革命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 ,而且与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农业革命密切相关。</p><p>农业革命欧洲</p><p>自中世纪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 ,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 ,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欧洲特别是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 ,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p>农业革命欧洲</p><p>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p><p>农业革命欧洲</p><p>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p><p>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p><p>农业革命欧洲</p><p>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p><p>农业革命欧洲</p><p>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p><p>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p><p>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是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p><p>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p><p>这一“宜人时代”的证实也帮助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地域,如冰岛,日后得到耕种的土地反而变少。(在这个北部冰海的冰山较少的年代,古代挪威人(Norsemen)也也乘机航行到格陵兰和纽芬兰,那时的格陵兰岛上,也许绿色的确比白色更多。</p><p>)尽管气候上的“宜人时代”启于700年并贯穿了9、10世纪,老天的恩爱却无法抵消10世纪里外族入侵的糟糕后果。幸运的是,欧洲人及时搭上了气候变迁的班车,在和平再度降临之后把握住了天公作美的机遇。</p><p>10世纪以后,随着新兴封建关系确立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进步,作物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我们可从耕作制度、翻耕方式与工具、作物品种、单产量等方面做一些了解。</p><p>耕作制度。为了恢复地力,中世纪欧洲的土地耕作制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续耕续休制(run-rig),即对一块地连续耕种几年后让其长期休耕。这种制度主要在居民点分散的山区实行。另一种是让一块地每二年或三年中休耕一年,习称为二圃制或三圃制,10世纪以后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实行。</p><p>这种新的耕作制度相对过去的掠夺式粗放耕作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它作为一种休耕轮作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落后性,因为这种方式使现有耕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p><p>二圃制就是把所有耕地分成两部分,轮流耕作,每年有一半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三圃制则是把耕地分成三部分,每年有一部分休耕,两部分耕作,其中一部分是春季播种的作物,另一部分是秋季播种的作物。</p><p>最初,各地都实行二圃制。13世纪后,三圃制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实行,二圃制主要在南部实行。在一些土地极为贫瘠的地区,甚至有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做法。翻耕方式与工具。土壤条件决定了西欧在犁耕土地时难以做到精耕细作。</p><p>南部地中海地区土质松散,水分容易蒸发,为了保墒而不能进行深耕,只用轻犁对土地进行纵横十字形耙划而使土壤表层疏松,作物生长层的土壤大部分未翻动,因此其根系不能得到充分伸展,土地肥力得不到最好利用。</p><p>由于不懂制造技术,欧洲北部特别是西北欧最初也是使用轻犁,到后来逐渐改为重犁。重犁是一种拖带工具,俗称“萨克森轮犁”,装有车轮用以控制犁地的深度,犁头是垂直的,犁铧将地块翻过来。这种犁不仅可以盖严种子,还可以疏松土壤使渗进的水集中在作物根部,便于吸收。</p><p>重犁是翻耕粘地和森林地的好工具,但购置重犁需要较大资金,使用重犁需要较多耕畜。一般是几头牛拉一架重犁。后发明了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使马的拉力增大,马也被广泛地用于拉犁。</p><p>牛的力量和马的速度相结合,优势十分明显。然而,一般农户均无实力独家拥有需用多头耕畜的重犁,因而常联合起来组成犁队实行共耕。即使是轻犁,一般也需要两头以上的耕畜,因而也多采取共耕制。共耕制首先遇到的是用犁时间谁先谁后的问题,容易引起争端。因此作为合作形式,共耕制容易贻误农时。</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fwyzc/nyzs/9887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