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讨论一下今年苹果入冷库好还是一下出手
前两年苹果收购市场行情不尽人意,苹果冷库的储存量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很多果农朋友因为价格较低,普遍都选择放置在冷库,等待后期的合适时机出售。但是,由于冷库苹果的数量出现过饱和现象,导致诸多果农后期出手的价格也都普遍不高,依旧没有挽救好市场,像这种过饱和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也对苹果市场后期发展不利。
但今年却不同了,从目前的进度情况预估,2016年度苹果实际入库数量可能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分析原因:
一、去年果农果商入库的苹果基本都赔了大钱,尤其是果农还受到一部分不讲诚信的逗库头地的坑骗,挫伤了果农苹果入库贮存积极性。今年大部分果商也减少了苹果收购、入库的数量。
二、今年因严重的干旱、酷热、雹灾频发,特别是采收期连续的阴雨天气,全国优质苹果比率减少30%,大量的中低档果因为价格低、质量不差,性价比很高,一开始就大量进入市场,销售较快,入库的数量降低。
冷库是苹果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节点,目前我国苹果冷库的库容总量达到1300万吨,其中山西、河南、甘肃超过100万吨,陕西达到300万吨,山东超过500万吨。冷库经营真是一门复杂的技能,其中诚信绝对是最不能短缺的。去年果农存果门庭若市的冷库,今年有的仍然车水马龙,有的却明显车少人稀,这是因为果农在用脚来说明一切。
生鲜电商的有哪些困局,如何突围
1. 高成本与低附加值:生鲜本质上属于农产品,毛利率一般只有20%~30%,个别进口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一点,一般也不超过50%。典型的某水果B2C成本结构如下:仓储费用5%,分拣包装费用8%,物流配送费用20%,管理及人力费用12%,市场推广引流费用25%。各项费用加起来占比70%。显然,毛利率无法抵消各项费用,账面总是做不平,导致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是亏损的。
2. 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放卫星式的创业思维GBF(GET BIG FAST)模式用于生鲜电商,是市场最受欢迎和竞争最激烈的商业模式。与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3. 消费的高标准与产品的非标准:生鲜电商对于大众来说,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生鲜电商能改变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鲜健康生活。消费者的标准非常高,包括新鲜、美味、绿色、有机、无污染、原产地直供、极速送达……然而,生鲜属于非标品、易腐品,导致以上高标准很难达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分别种植在山西和山东,不同产地的土壤、水肥、气候、光照、湿度都不一样,导致其酸甜口感、营养成分、形态颜色、尺寸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棵树上的苹果,月初和月末采摘的也不会完全相同。至于土壤是否污染,农药是否超标,面对上游高度分散的众多基地,生鲜电商无法一一去甄别与筛选。因此,在现阶段,生鲜电商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问题,消费者的期待和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总之,生鲜电商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电商,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让图文描述与实物完全相符;即便描述相符,物流途中的损耗,也容易让实物面目全非。
4. 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生鲜的品质受制于供应链,供应链受制于冷链储运体系的普及。冷链体系建设投入大,需要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才能摊低高昂的成本。在生鲜领域来说,生产者、流通商到零售商的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去完成冷链基础建设。生鲜电商带着使命和光环降生,接受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注入,也背负了众多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推动行业集约化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基础冷链体系建设。这就让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就背负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
5. 高大上的外行与草根化的内行:生鲜行业传统的从业者,动辄有着20年的经验,才能摸透生鲜的脾性,将供应链效率提到最高、损耗降到最低。但是他们都是草根分散化经营者,无法承担产业变革的使命。这时候,生鲜电商团队杀来了,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带着情怀和资本,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但是毫无生鲜行业经验。于是,他们犯了很多业内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交了大量的学费,才慢慢变成生鲜的内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