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农业 > 正文内容

冷极地制冷(极地冷空气)

2023-01-31 23:44:04农业1

1. 极地冷空气

极地涡旋(polarvortex)简称极涡,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极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

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极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

极地是地球的冷极,也是大气的冷源,因而在极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压,在极地上空则形成冷性低压。

极涡的位置和活动范围时有变化,尤其冬半年活动演变比较复杂,最长的活动过程达35天之久。极涡闭合中心有时分裂为2个或3个,甚至3个以上,当偏离极地向南移动时,常导致寒潮活动增多、增强。

据统计,在10个冬半年影响我国的171次寒潮中,有102次是亚洲上空出现持久极涡,其中6次强寒潮过程都与极涡在亚洲上空的位置明显偏南相关。

极地涡旋影响

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这是因为北半球高纬度地质因素增强了罗斯比波,而就是罗斯比波引起涡旋的破裂;与之相比,在南半球涡旋则更为稳定。北极涡旋形状上是瘦长的,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加拿大的巴芬岛,而另一个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南极极地涡旋的化学现象已经导致严重的臭氧消耗。极地同温层云团中的硝酸与CFC反应生成氯,也就是对臭氧的光化学破坏。氯在冬天的极夜中凝聚、堆积,到春天(9月/10月),持续的臭氧破坏也将更为严重。这些云只能在-80°C以下形成,故而较为暖和大北极区域形成不了臭氧层空洞。

一些天体同样已知有极地涡旋现象,包括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

2. 极地冷高压

极地高压是由于两极地区低层空气的温度极低,气柱收缩下沉,空气密度较大,加以上空有副极地流来的空气补充,才产生的低气压,由气候和温度决定,因此会长期存在。

而冷高压则是由于寒潮来临造成空气温度降低而下沉,只与天气相关,因而仅会在短期存在。

3. 极地冷空气是什么

温差大时期又叫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4. 超极地冷空气

南北极均处极地东风带,但是它们的风向却不相同。具体为:

1、南极: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东风在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偏向南方,形成东北向西南吹的东北风。

2、北极: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东风前进时则偏向北方,即为东南向西北吹的东南风。

在南极圈附近,极地东风携带的冷空气向下沉降,造成近地面的东南风,而从低纬度南下的暖空气与南面往北来的极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南极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形成大风。南极又被称为高原大陆,地势平坦开阔,下垫面性质单一,所以空气受到的摩擦力小,造成风力强的现象。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每秒55.6米以上,有时甚至达到每秒83.3米。

5. 极地冷空气南下蓄积

  冬眠(英语:Hibernation),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冬眠,是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避开食物匮乏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冬眠的动物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及灵长目中的个别种类,鸟类中的褐雨燕及蜂鸟等都有冬眠行为,称之为冬眠型动物,即异温动物。这类动物体型较小而代谢率较高,比大型的恒温动物,相对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恒定体温。熊及臭鼬等动物在冬季呈麻痹状态,但体温不降低或降低少许,且易觉醒,有半冬眠动物之称。变温动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状态,但它们的体温是随环境温度被动地变化,在温度降低到可耐受温度以下时,不会被激醒,而是被冻死。这种行为与恒温动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称之为蛰眠。  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生殖季节)与冬眠季节。北京地区的刺猬约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完成生殖后便转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节;10月-3月是冬眠季节。此时,动物蜷缩不动,不吃不喝,代谢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在这两个季节里,动物的生理状态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在非冬眠季节里其体温也有2~5℃的波动,而与其亲缘相近的非冬眠型动物的体温波动仅0.5℃左右。此外,冬眠型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显然地大。人的致死低体温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动物则可耐受接近0℃的低体温,甚至超冷状态,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复苏,自动产热使体温上升到正常。这是异温动物区别于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的重要特征。

6. 超强极地冷空气

冷空气造成天气晴朗,降温。

冷空气,是指使所经地点气温下降的空气。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遥远的北冰洋、严寒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发源地。

冷气团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

7. 极地冷空气南下蓄积什么意思

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都起源于北极地区,然后南下通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

西伯利亚纬度高海拔高,冬天黑夜长,白昼短,日照少。同时,它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的热量少,散热快。它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就像冷空气的“加油站”。冷空气在这里积聚蓄积能量,然后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由北向南推进,影响到蒙古以及我国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fa/ny/9874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