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二氧化碳制冷工作原理)
1. 二氧化碳制冷工作原理
二氧化碳热泵的工作原理就是是通过冷媒或制冷剂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释放到水中,压缩机将回流的低压冷媒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流经缠绕在水箱外面的铜管,热量经铜管传导到水箱内,冷却下来的冷媒在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变成液态,经膨胀阀后进入蒸发器,由于蒸发器的压力骤然降低,因此液态的冷媒在此迅速蒸发变成气态,并吸收大量的热量。
同时,在风扇的作用下,大量的空气流过蒸发器外表面,空气中的能量被蒸发器吸收,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变成冷气排进厨房。
随后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冷媒回流到压缩机,进入下一个循环。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热泵的工作温度是零下10至40摄氏度。
2. 二氧化碳制冷是什么性质
CO2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在常温一定压力下可以凝结成液体(乃至固体),压力撤销后迅速蒸发(升华),带走大量热,达到降温的目的.舞台利用干冰制造雾气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干冰吸热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气.
CO2用做制冷剂有很多好处:在氟利昂类制冷剂被替代后,目前的制冷剂最大的危害是加重温室效应,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CO2的200倍,所以CO2做制冷剂比目前的制冷剂R14(汽车的是R134a).但CO2在常温下需要较高的压力(40MPa)才能冷凝成液体,目前的技术还很难达到,所以目前CO2的制冷技术还不完善
3. 二氧化碳制冷的原理
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气体液化温度是不一样的,其实你所谓的低温不过是CO2的液化温度附近的温度,在该温度下,很多气体仍然是气态,有助于提高CO2的纯度,同时,缩小体积,方便收集,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它也可以作为制冷剂,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能做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优点是安全环保、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具有与制冷循环和设备相适应的热物性、临界温度低,不过也存在临界压力较高、相对制冷性能系数较低等缺点,因此多用于汽车空调、热泵热水器等领域。
4. 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应用
二氧化碳无毒、不可燃、稳定性好,相较于氨来说更为安全稳定。二氧化碳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是其他普通制冷剂的9~10倍;同时,二氧化碳还拥有价格便宜、易获取等优势。二氧化碳制冷工作原理与氨制冷和氟利昂制冷原理一致,通过相同的制冷循环保证和满足冷库必需的制冷条件,使得冰淇淋产品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为保持产品新鲜度提供保障。
因采用二氧化碳和氨联合作为制冷剂,减少了氨的充注量,并且将氨的使用限制在制冷站,从而为冷库操作工提供了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5.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图
在正常情况下,容器中二氧化碳通过制冷机组控制其温度保持在-20℃~-18℃、压力在1.9~2.1MPa的工作状态,此时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呈气液两相。
当温度升高导致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压力上升到2.1±0.05MPa时,灭火装置控制器启动制冷机组降温,温度下降的同时,压力也随之下降;当压力下降到1.95±0.05MPa时,制冷机组停机。
如此循环往复,使系统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如制冷系统失灵,压力上升到2.2±0.05MPa 时,控制器的高压报警指示灯亮并发出高压报警信号,若压力继续上升并超过2.38±0.12MPa时,安全阀开启,缓慢释放多余压力。
当压力恢复到2.15MPa正常时,安全阀自动关闭。
灭火装置上的控制面板可随时显示二氧化碳液位,当二氧化碳液位高于设计液位时,高液位指示灯亮并发出报警信号;当容器内液位低于正常灭火需求量的10%时,低液位灯亮,并发出报警信号,此 时,必须补充二氧化碳,使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6. 二氧化碳制冷工作原理图
二氧化碳是冷却介质。
二氧化碳是最早应用的制冷剂之一,在未出现氟利昂之前几乎都用CO2做制冷剂。现在有环保要求后,CO2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因为它是自然制冷剂,对环境无污染,且无毒无害,缺点是系统压力很高,对设备承压有较高要求,因此设备较为笨重。
7. 二氧化碳制冷工作原理视频
智慧农业主要分为:
① “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②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③ “智慧农业”是云计算、传感网、3S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综合、全面的应用,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