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农业 > 正文内容

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原理)

2023-07-05 15:33:08农业1
<h2>1. 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原理</h2><p>吸收式制冷是一种基于热力学原理的制冷技术,其原理主要涉及到吸收剂、制冷剂和热源之间的循环过程。以下是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p><p>1. 吸收剂和制冷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使用两种主要的工质,即吸收剂和制冷剂。常见的组合是氨水吸收剂和水制冷剂,其中氨(NH3)作为吸收剂,而水(H2O)作为制冷剂。</p><p>2. 蒸发: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开始,制冷剂(水)通过蒸发器中的热量抽取,导致部分水分子蒸发成水蒸气。蒸发过程需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蒸发器中的温度降低。</p><p>3. 吸收:蒸发过程中的水蒸气进入吸收器,与吸收剂(氨水)接触。由于氨与水的化学亲和性,氨选择性地吸收水蒸气,形成氨水溶液。</p><p>4. 脱吸收:吸收剂(氨水溶液)被输送到脱吸收器中,通过加热使其脱去所吸收的制冷剂(水),恢复成干净的氨。</p><p>5. 冷凝和再生:脱吸收器中的干净氨气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受到外部冷源的冷却,使其转变成氨液体。经过再生器中的加热,氨液体再次变成氨气,准备重新进入吸收器循环。</p><p>通过不断循环这一过程,吸收式制冷系统能够通过吸收剂和制冷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相变,将热量从低温区域(蒸发器)转移到高温区域(脱吸收器)。这样,它实现了对低温环境的冷却,为了提供冷却作用而消耗较少的能量。因此,吸收式制冷系统常用于一些需要高效能源利用或无电源供应的场合。</p><h2>2. 循环氨水作用</h2><p>氨水分离器主要承担焦炉煤气冷却后的焦油氨水混和物的分离。由于受停留时间、焦炉煤气中夹带煤粉以及乳化物等影响,氨水分离器的界面也产生波动,严重时造成焦油含水量大幅上升,同时使循环氨水中夹带大量焦油,影响焦炉以及焦油装置的正常生产,并且影响剩余氨水的后续处理。目前,焦化厂主要依靠调整温度、增加停留时间以及离心分离等手段改善焦油质量和提高氨水焦油的分离效果。国内使用化学药剂改善氨水焦油分离效果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已经开始推广使用这项技术。考虑到宝钢煤调湿装置投入使用可能带来的煤粉夹带量增加以及氨水焦油分离困难等问题,本文对在氨水焦油分离系统中使用化学破乳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煤调湿进行技术储备。1 静态试验本试验选用的化学品代号为N9961,其主要的理化性质见表1。表1 N9961基本的理化性质物理状态液体凝固温度<-45℃外观琥珀色pH(20%)6.4密度(25℃)0.92~0.93kg/L水溶性可溶其工作原理为:破乳剂N9961为一种水溶性的破乳和减粘剂,药剂加入系统后,大部分同氨水中的焦油相结合,在分离器内,可加强焦油氨水分离速度和分离效果,并通过破乳、分散、减粘作用,使氨水焦油乳化层变薄,达到提升氨水焦油在分离器内分离效率的目的,从而降低氨水中夹带的悬浮物含量,适当降低焦油的表面张力,加速焦油与焦油渣的分离以获得含水分及渣更低的焦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夹带进入氨水中的悬浮物及油含量,改善循环氨水质量,加强剩余氨水处理效果。实验室静态模拟研究主要是模拟现场工况条件下(氨水分离器内部温度:75~80℃),对N9961化学药剂进行实验室小试,确定理论最佳投放浓度,评估该药剂使用后对焦油质量的影响。</p><h2>3. 什么叫循环氨水</h2><p>氨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属于碱,易挥发逸出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能与乙醇混溶,呈弱碱性,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与硫酸或其他强酸反应时放出热,与挥发性酸放在近处能形成烟雾。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50mg/kg。有腐蚀性、催泪性。氨水是实验室重要的试剂,军事上作为一种碱性消毒剂,用于消毒沙林类毒剂。</p><p>无机工业用于制选各种铁盐。</p><p>毛纺、丝绸、印染等工业用于洗涤羊毛、呢绒、坯布,溶解和调整酸碱度,并作为助染剂等。</p><p>有机工业用作胺化剂,生产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催化剂。</p><p>医药上用稀氨水对呼吸和循环起反射性刺激,医治晕倒和昏厥,并作皮肤刺激药和消毒药,也用作洗涤剂、中和剂、生物碱浸出剂,还用于制药工业、纱罩业、晒图等。 </p><h2>4. 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原理图</h2><p>1、曼尼希反应是指在高温下,将碳氢化合物与气态氧化剂(如空气)反应,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p><p>2、该反应以德国化学家曼尼希的名字命名,是一种重要的燃烧反应。 </p><p>3、在曼尼希反应中,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被氧化成CO2和水,同时放出能量。</p><h2>5. 循环氨水余热利用</h2><p> 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如下:</p><p>第一类 鼓励类</p><p>一、农林业</p><p>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p><p>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p><p>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p><p>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p><p>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p><p>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p><p>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p><p>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p><p>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p><p>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p><p>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p><p>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p><p>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p><p>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p><p>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p><p>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p><p>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p><p>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p><p>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p><p>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p><p>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p><p>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p><p>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p><p>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p><p>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p><p>26、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p><p>27、防护林工程,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养殖),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p><p>39、木、竹、草(包括秸秆)人造板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p><p>40、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p><p>41、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应用</p><p>42、数字(信息)农业、林草技术开发与应用</p><p>43、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p><p>44、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p><p>45、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p><p>46、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p><p>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p><p>47、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p><p>48、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气象信息服务</p><p>49、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农业工程</p><p>50、乡村厕所废物废水以及餐厨废物废水的收集处理与生态农业联合经营</p><p>51、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生活废水、生活废物、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与农田面源污染协同综合治理</p><p>5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p><p>53、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垫料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p><p>54、数字农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p><p>55、“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p><p>56、木材及木(竹)质材料节能、节材、环保加工技术开发与利用</p><p>57、湿态酒精糟(WDGS)的应用、生物质液体有机肥的应用</p><p>二、水利</p><p>1、江河湖海堤防建设及河道治理工程</p><p>2、跨流域调水工程</p><p>3、城乡供水水源工程</p><p>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p><p>5、蓄滞洪区建设</p><p>6、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p><p>7、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p><p>8、堤坝隐患监测与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p><p>9、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p><p>10、出海口门整治工程</p><p>11、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p><p>12、淤地坝工程</p><p>13、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开发制造</p><p>14、灌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p><p>15、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p><p>16、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p><p>17、水利血吸虫病防治工程</p><p>18、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及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治理等)</p><p>19、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p><p>20、水源地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隔离防护、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有关技术开发推广)</p><p>21、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自动化系统开发与应用</p><p>22、防洪调动自动化系统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及应用(大江大河中下游及重点防洪区、防洪保护区等特定地区洪涝灾害信息专题地图)</p><p>2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p><p>24、水文站网基础设施以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p><p>25、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p><p>三、煤炭</p><p>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p><p>2、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地温、冲击地压等)防治</p><p>3、型煤及水煤浆技术开发与应用</p><p>4、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p><p>5、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p><p>6、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p><p>7、管道输煤</p><p>8、煤炭清洁高效洗选技术开发与应用</p><p>9、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p><p>10、煤电一体化建设</p><p>11、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与应用</p><p>12、矿井采空区、建筑物下、铁路等基础设施下、水体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质填充采煤技术开发与应用</p><p>13、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p><p>14、煤矿生产过程综合监控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p><p>15、大型煤炭储运中心、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及储煤场地环保改造</p><p>16、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p><p>17、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及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p><p>1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p><p>四、电力</p><p>1、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抽水蓄能电站</p><p>2、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p><p>3、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p><p>4、缺水地区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p><p>5、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p><p>6、30 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p><p>7、单机 30 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p><p>8、50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p><p>9、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p><p>10、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p><p>11、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p><p>12、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p><p>13、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p><p>1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p><p>15、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p><p>16、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p><p>17、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p><p>18、火力发电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及低温催化剂开发生产</p><p>19、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p><p>20、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p><p>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p><p>22、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p><p>23、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p><p>24、分布式能源</p><p>25、高效电能替代技术及设备</p><p>26、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p><p>27、火力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p><p>28、智慧能源系统</p><p>五、新能源</p><p>1、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p><p>2、氢能、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p><p>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p><p>4、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5、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p><p>6、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7、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p><p>8、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有机污水污泥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成套设备</p><p>9、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p><p>10、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11、5MW 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12、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及海底电缆制造</p><p>13、能源路由、能源交易等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设备</p><p>14、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加氢站及车用清洁替代燃料加注站</p><p>15、移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p><p>16、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互补技术开发及应用</p><p>六、核能</p><p>1、铀矿地质勘查和铀矿采冶、铀精制、铀转化</p><p>2、先进核反应堆及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堆建造与技术开发</p><p>3、核电站建设</p><p>4、高性能核燃料元件、MOX 元件、金属元件制造</p><p>5、乏燃料后处理</p><p>6、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p><p>7、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p><p>8、辐射防护技术开发与监测设备制造</p><p>9、核安保关键系统开发与设备制造</p><p>10、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p><p>11、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p><p>12、核电站应急抢险技术和设备</p><p>13、核能综合利用(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p><p>七、石油、天然气</p><p>1、常规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p><p>2、页岩气、页岩油、致密油、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p><p>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网络和液化天然气加注设施建设</p><p>4、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p><p>5、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安全生产保障技术、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利用</p><p>6、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与装置制造</p><p>7、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p><p>8、石油储运设施挥发油气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p><p>9、液化天然气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p><p>10、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p><p>八、钢铁</p><p>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高品质铁精矿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p><p>2、焦炉加热精准控制、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副产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液资源化利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煤焦油炭基材料、煤沥青制针状焦、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荒煤气和循环氨水等余热回收、低阶粉煤干燥成型-干馏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综合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冷轧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烧结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回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p><p>3、非高炉炼铁技术</p><p>4、高性能轴承钢,高性能齿轮用钢,高性能冷镦钢,高性能合金弹簧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低铁损高磁感取向电工钢,高性能工模具钢,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钢板及型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高性能管线钢,高性能耐磨钢,高性能耐蚀钢,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钢,电力装备用特殊钢,油气钻采集输用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不锈钢,高温合金,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非调质钢,汽车等机械行业用高强钢,高纯度、高品质合金粉末,复合钢材,半导体用高纯高性能钢</p><p>5、在线热处理、在线性能控制、在线强制冷却的新一代热机械控制加工(TMCP)工艺、铸坯直接轧制、无头轧制、超快速冷却、节能高效轧制及后续处理等技术应用</p><p>6、直径 600 毫米及以上超高功率电极、高炉用微孔和超微孔碳砖、特种石墨(高强、高密、高纯、高模量)、石墨(质)化阴极、内串石墨化炉开发与生产,环保均质化凉料设备开发与生产应用</p><p>7、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p><p>8、钢铁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技术</p><p>9、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不含危险废物)</p><p>10、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p><p>11、冶金固体废弃物(含冶金矿山废石、尾矿,钢铁厂产生的各类尘、泥、渣、铁皮等)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冶金废液(含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p><p>12、钢铁与相关产业间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p><p>13、带式焙烧等高效球团矿生产工艺技术,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工艺技术</p><p>九、有色金属</p><p>1、有色金属现有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开发,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p><p>2、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p><p>3、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1)废杂有色金属回收利用。(2)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3)赤泥及其他冶炼废渣综合利用。(4)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5)钨冶炼废渣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处置</p><p>4、信息、新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1)信息:直径 200mm以上的硅单晶及抛光片、直径 125mm 以上直拉或直径 50mm 以上水平生长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铝铜硅钨钼稀土等大规格高纯靶材、超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高端电子级多晶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镍硅和铜铬锆引线框架材料、电子焊料等。(2)新能源:核级海绵锆及锆材、高容量长寿命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前驱体材料</p><p>5、交通运输、高端制造及其他领域有色金属新材料。(1)交通运输:抗压强度不低于 500MPa、导电率不低于 80%IACS 的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铜合金、交通运输工具主承力结构用的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航空用铝合金抗压强度不低于 650MPa,高速列车用铝合金抗压强度不低于 500MPa)、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品。(2)高端制造及其他领域: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医疗等领域高性能钨材料及钨基复合材料,高性能超细、超粗、复合结构硬质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蜂窝陶瓷载体及稀土催化材料,低模量钛合金材料及记忆合金等生物医用材料,耐腐蚀热交换器用铜合金及钛合金村料,3D 打印用高端金属粉末材料,高品质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光功能材料、合金材料、特种陶瓷材料、助剂及高端应用</p><p>6、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电子领域用连续性金属卷材、真空镀膜材料、高性能铜箔材料</p><p>十、黄金</p><p>1、黄金深部(1000 米及以下)探矿与开采</p><p>2、从尾矿及废石中回收黄金</p><p>3、黄金冶炼有价元素高效综合利用〔难处理矿石选冶回收率</p><p>≥75%;低品位矿石选冶回收率≥65%(不含堆浸);当黄金与其他矿物共生时,综合利用率≥70%;当黄金与其他矿物伴生时,综合利用率≥50%〕</p><h2>6. 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原理是什么</h2><p>吸热式制冷是利用液态制冷剂气化吸热实现制冷,它是直接利用热能驱动制冷循环(无压缩机),以消耗热能为补偿将热量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中去。吸收式制冷所采用的工质为两种沸点相差较大的物质组成的二元溶夜,其中沸点低的物质称为制冷剂,沸点高的物质为吸收剂。</p><p>吸收式制冷循环中所采用的二元溶主要有两种:1)氨水溶液(氨为制冷剂,水位吸收剂),2)溴化锂水溶液(溴化锂为吸收剂,水为制冷剂)。</p><h2>7. 循环氨水温度控制</h2><p>20%的氨水的汽化温度大约是在0度左右。</p><p>氨气极其易溶于水,同时也相易与水分离,一般情况下,当环境下的压力是1个标准大气压强丶0摄氏度以上时,20%左右的氨水就极易汽化。</p><p>有许多气态物质都是相易溶于水,也极其容易与水分离,如HCI。</p><h2>8. 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制冷技术原理视频</h2><p>脱发是个通称,按照是否有疤痕(永久性、不可逆),可以分为疤痕性脱发和非疤痕性脱发;</p><p>疤痕性脱发可以分为感染、炎症性疾病、创伤、肿瘤导致的脱发;</p><p>非疤痕性脱发又可分为模式性脱发(雄激素脱发AGA占所以脱发类型的95%)或非模式性脱发;</p><p>非模式性脱发又包括代谢异常、静止期脱发、生长期脱发、斑秃、创伤性脱发、毛干畸形和三角形脱发;</p><p>按照是否可以自愈,可以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p><p>产后脱发、季节性脱发、应激压力脱发等都属于静止期脱发,是生理性脱发;</p><p>雄激素脱发、斑秃、代谢异常脱发等都属于病理性脱发。</p><p>脱发类型不同,脱发的原因各异,只有了解了脱发的作用机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疗方法,缓解脱发的趋势。</p><p>我以产后脱发为例,来和大家分析下这类脱发的原因和方法:</p><p><p>“产后脱发是怎么一回事?”“产后脱发的原因是什么?”“产后脱发多久能恢复?”“如何治疗产后脱发?”</p></p><p >你可以搜到的答案有:</p><p><p>“产后脱发指的是分娩后出现大量掉头发的症状”“激素变化、压力太大、营养不良、清洁不当是产后脱发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产后脱发患者在1年内都能自行恢复。”“积极的心态、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定期的洗头,均能帮助改善产后脱发的情况。”</p></p><p >于是,你耐心等待着产后脱发的恢复。</p><p >6个月哺乳期后,你发觉自己的头发变得又细又软,伴随着头皮出油加剧,指甲裂纹增多,你的发量不知不觉少了一大半。</p><p >此时,你倍感焦虑,脱发完全没有止损的迹象,说好的恢复期迟迟不来。</p><p >因此,你怀疑科普的知识全无道理,转而寻求生姜防脱洗发水和补血乌鸡白凤丸的帮助。</p><p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p><p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 费曼曾经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段子:</p><p >“二战时期,南太平洋的土著看到运输机降落,带了许多好东西,为了再次遇上这样的好事,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p><p >建造一条“飞机跑道”,在跑道两边点了火堆,还有一个木屋子,让一个男人坐在里面,头上戴着类似“耳机”的东西,手里举着“天线”似的竹棍。没错,他是个“领航员”,正等待着飞机再次着陆呢!”</p><p >你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方法和结论,但刻舟求剑的方法,未经思考的结论,就像土著人点着的火把,举着的竹竿。</p><p >一、被压缩的背景知识</p><p >产后脱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Lynfield博士的报告。</p><p >实验用外科钳从26名孕妇的左右颞部头皮拔出100根头发,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孕期和产后被试休止期毛囊的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娩会导致女性头发周期的改变的观点由此形成。</p><p >2013年,Ekmekci团队扩大了实验的样本——116名,结论也证实了Lynfield博士的推断,并进一步提出:哺乳是影响产后脱发的要素。</p><p >1961年,Albert Kligman总结了休止期脱发的几大病因:高烧、分娩、重大手术、代谢异常、毒性药物、应激刺激导致的情绪压力。</p><p >他在评估休止期脱发TE的特异性时,认为分娩会导致急性休止期脱发。产后脱发属于生理性的脱发,有2-3个月的潜伏期,是可以自愈的,这是第二点共识。</p><p >1966年,skelton研究了产后脱发患者服用甲状腺功能补充剂、外用类固醇治疗后的疗效。</p><p >后续研究还有针对口服避孕药、胎盘提取物、铁补充剂、洗发水(含氨水、丙酮、硝酸钾、薰衣草等成分),对产后脱发的治疗效果。</p><p >结果以上治疗手段对产后脱发均无显著的效果。</p><p >2003年,Pierard的团队发现:</p><p >怀孕2个月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达到峰值,孕酮增加9倍,雌激素增加8倍,催乳素增加20倍,但产后一周,妈妈们体内的激素会回落到孕前的水平。</p><p >这个证据完美解释了产后脱发的现象,并由此形成了关于产后脱发的第3点共识:分娩前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是导致产后脱发PPTE的重要原因。</p><p >但那些产后未脱发的孕妇同样经历了激素的波动,她们分娩后就没有脱发的困扰,所以雌激素变化只能说是产后脱发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p><p >当我们用 “postpartum hair loss”或“postpartum alopecia” 作为关键词在文献库检索时,结果发现产后脱发的研究实在是少的可怜。</p><p >而且“产后脱发”这一概念在皮肤病学教科书里也只作休止期脱发的一种类型来介绍。</p><p >正如Albert Kligman感慨的那样,医生和科学家都对“产后脱发”漠不关心。</p><p >临床上,尽管患者自己对脱发的情况忧心忡忡,但在医生看来,绝大多数产后脱发的女性仍然拥有满头的秀发。产后脱发多为弥漫性脱发,一般不会有明显秃顶的症状。</p><p >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产后脱发的发病机制、遗传基因、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可靠证据。</p><p >而且我们都知道,孕期和哺乳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很多可以干预实验的药物或措施都不适用,这可能是导致科学家望而却步的原因。</p><p >二、有瑕疵的实验方法</p><p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提到一个关于肾癌发病率的调查:</p><p >“对美国3141个县的肾癌发病率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发病率最低的县差不多都位于中西部、南部和西部人口稀少的乡村。</p><p >研究者据此推断:</p><p >导致肾癌高发病率的直接原因是乡村生活的贫困:医疗条件差、高脂肪饮食、酗酒、嗜烟等。</p><p >但事实上肾癌与地域根本不存在因果联系。</p><p >由于人口稀少的县,赶上抽样调查的那一年,恰好有几个肾癌患者。</p><p >如果改在第二年调查,说不准数据结论就是:</p><p >肾癌发病率低主要是由于乡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没有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食品没有添加剂,保证新鲜。</p><p >最后,卡尼曼经过多次重复的调研发现:小样本试验的出错风险高达50%</p><p >以此类推,skelton的样本只有8例,Lynfield的研究样本仅为26例,Ekmekci只把4名非哺乳期被试纳入对照组的样本,他们的小样本实验更容易产生极端偶然的结论。</p><p >而且,他们的研究样本还存在一个瑕疵:有几例的数据来自于产前和产后不同女性的不同阶段。</p><p></p><p><p >26名患者年龄、生长期比例和脱发情况</p></p><p>26名患者年龄、生长期比例和脱发情况</p><p >1955年,战地医生Beecher发现在不告知伤员的情况下,注射盐水和吗啡居然对患者有相同的止痛效果。</p><p >他试验了1082名病人后认为: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他们采用注射生理盐水或口服乳糖等无效治疗手段,他们的症状比如疼痛、恶心、咳嗽、焦虑、感冒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得到缓解,并且有效率高达35.2%。这就是著名的安慰剂效应。</p><p >Beecher后续的研究还发现,安慰剂效应是普遍存在的。</p><p >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对研究数据的干扰,Beecher认为有必要引入“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p><p >随后,美国FDA在1962年规定任何新药的上市,都必须经过安慰剂对照组实验,来证明其有效性,那些已经上市的药品也需重新经过审核。</p><p >显而易见,Lynfield的研究对营养、激素这些干扰因素未做对照组控制,Ekmekci也没有排除季节脱发对结论的影响。</p><p >2015年,Mirallas对以上这些谬误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产后脱发PPTE缺少可靠的实验证据,可能是脱发患者过度评估了产后形体的变化。</p><p></p><p><p >产后4个月:非哺乳 vs 哺乳</p></p><p>产后4个月:非哺乳 vs 哺乳</p><p >换句话说,产后脱发的相关研究,由于缺少随机双盲大样本的实验证据, 所以它的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都是存疑的。</p><p >三、被简化的临床病例</p><p >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临床病例其实是选择性呈现的。</p><p >Lynfield的样本中,产后脱发的比例超过了一半。</p><p >那些产后没有脱发症状的患者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p><p >29岁的C A经历了3次破腹产手术,第一胎和第三胎的产后出现了脱发,第二次却没有。</p><p >38岁的WK在第7次怀孕时接受了检测, 无论孕前、孕中和产后,都没未脱发,似乎她的头发已经对分娩产生了免疫。</p><p >Kligman的35名被试,只有少数几个出现产后脱发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有8例,这个比例小于20%。</p><p >而且Kligman研究的主题是休止期脱发,所以他观测的病例更具多样性:</p><p >由于5个月前父母分居离婚,一名患者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头发开始阶段性地脱落。最严重的阶段,她的头发有45%都处在休止期。</p><p><p >Pathologic Dynamicsof HumanHair Loss. Telogen Effluvium</p></p><p>Pathologic Dynamicsof HumanHair Loss. Telogen Effluvium</p><p >另一名患者在接受乳腺手术后,出现了急性焦虑症,3个月后她的指甲和头发同步开始脱落。</p><p >Kligman由此推测心理的压力会诱发生理的疾病,并且女性更易受到心里压力影响,导致脱发。</p><p >根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的统计,我国每10名女性中有8名会在产后出现忧虑、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压力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产妇的脱发症状,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p><p >综上所述,产后脱发的症状只是冰山的一角,那些被压缩的背景知识、被省略的实验方法以及被简化的临床病例才是冰山的全貌。</p><p >内容策划:顾晓虹</p><p >专家审核:金羽青(交大整形外科学博士、 苇渡医疗创始人)</p><h2>9. 循环氨水在焦炉中的作用</h2><p>氨水分离器主要承担焦炉煤气冷却后的焦油氨水混和物的分离。由于受停留时间、焦炉煤气中夹带煤粉以及乳化物等影响,氨水分离器的界面也产生波动,严重时造成焦油含水量大幅上升,同时使循环氨水中夹带大量焦油,影响焦炉以及焦油装置的正常生产,并且影响剩余氨水的后续处理。目前,焦化厂主要依靠调整温度、增加停留时间以及离心分离等手段改善焦油质量和提高氨水焦油的分离效果。国内使用化学药剂改善氨水焦油分离效果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已经开始推广使用这项技术。考虑到宝钢煤调湿装置投入使用可能带来的煤粉夹带量增加以及氨水焦油分离困难等问题,本文对在氨水焦油分离系统中使用化学破乳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煤调湿进行技术储备。1 静态试验本试验选用的化学品代号为N9961,其主要的理化性质见表1。表1 N9961基本的理化性质物理状态液体凝固温度<-45℃外观琥珀色pH(20%)6.4密度(25℃)0.92~0.93kg/L水溶性可溶其工作原理为:破乳剂N9961为一种水溶性的破乳和减粘剂,药剂加入系统后,大部分同氨水中的焦油相结合,在分离器内,可加强焦油氨水分离速度和分离效果,并通过破乳、分散、减粘作用,使氨水焦油乳化层变薄,达到提升氨水焦油在分离器内分离效率的目的,从而降低氨水中夹带的悬浮物含量,适当降低焦油的表面张力,加速焦油与焦油渣的分离以获得含水分及渣更低的焦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夹带进入氨水中的悬浮物及油含量,改善循环氨水质量,加强剩余氨水处理效果。实验室静态模拟研究主要是模拟现场工况条件下(氨水分离器内部温度:75~80℃),对N9961化学药剂进行实验室小试,确定理论最佳投放浓度,评估该药剂使用后对焦油质量的影响。</p><h2>10. 循环氨水温度最低是多少</h2><p>氨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形成亚硫酸铵,并且保持氨的碱性,全部的氨形成亚硫酸氢铵,并且铵离子稳定存在。</p><p>氨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当二氧化硫足量使,</p><p>即氨气:二氧化硫≤1:1时,NH3·H2O+SO2=NH4HSO3;</p><p>当二氧化硫少量时,即氨气:二氧化硫≥2:1时,2NH3·H2O+SO2=(NH4)2SO3+H2O;</p><p>当氨气:二氧化硫介于2:1和1:1之间时,两种反应都会发生。</p><h2>11. 循环氨水和剩余氨水</h2><p>这涉及一种氨水的分离与提纯。</p><p>打开循环泵,用冰水机中的冰水对预分离器进行循环冷却;将稀氨水注入温控加热器中;稀氨水加热;打开真空泵调至预设真空度,对膜蒸馏器抽真空;温控加热器按设定的升温速率升高稀氨水温度至预设终止温度;温控加热器内的稀氨水经加热后形成氨/水蒸汽进入预分离器,冷却析出水滴,由下方冷凝排出至冷凝水接收器,氨蒸汽由上方出口排出进入膜蒸馏器内侧;进入膜蒸馏器内侧的氨蒸汽在负压下氨气进入膜外侧,由真空泵带出进入氨气接收器得到高纯度氨气;待温控加热器温度升至预设终止温度后保温,停止加热及抽真空;将剩余氨水从温控加热器内排出,经换热后回用于废氨气中氨吸收。</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fa/ny/9886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