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正文内容

制冷ccd相机(制冷ccd相机结构图解)

2023-01-19 08:11:04解决方案1

1. 制冷ccd相机

指标参数

➢激光:

1. 532 nmTEM00 激光器,激光功率大于30mw, 拉曼低波数好于10cm-1;

2. 激光功率连续可调,步长小于0.1mw;

➢光谱仪与检测器系统

1. 拉曼频移范围:10 cm-1 ~ 6000cm-1;

2. 光谱仪系统:焦长不小于300nm;

3. 配置1800, 600和150刻线光栅全自动切换;

4. 正常测试条件光谱分辨率:优于1.6 cm-1;

5. 光谱重复性:优于0.02 cm-1;

6. 共聚焦高灵敏度:能清晰地观察到硅的四阶拉曼峰,其中硅的三阶拉曼峰(1440 cm-1)信噪比好于25:1。

7. 光谱检测器:一英尺大尺寸CCD,1650*200像素,制冷温度低于-60°C

8. XYZ全自动机械平台:XY最小步长100nm, Z轴最小步长10nm.

9. 配置10倍明场物镜,20倍明暗场物镜,50倍明暗场物镜,50倍长焦物镜,100倍物镜。

2. 制冷ccd相机结构图解

冷冻相机的工作原理:

1.

芯片内部会存在一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噪声成分——暗电流。作为一种本底噪声,暗电流会累积在像素中,最后被相机读出呈现在图像上。

这类噪声来源是芯片制造工艺中的内部缺陷带来的,由于是异常产生的电子运动,所以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这类噪音发生的概率就越高,产生的实际效果就是暗电流越大。

所以当相机在不制冷的状态下长时间工作一段时间,必然会因为其能耗产生的热效应造成芯片的暗电流上升,降低图像的信噪比。

2.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会造成暗电流对图像的影响——曝光时间。由于暗电流会随时间积累在像素中,可想而知曝光时间越长,电荷积累的就越多。所以对于一些极弱光需要长时间曝光拍摄的应用,制冷就显得格外重要。

常见的如EMCCD和深制冷的CCD都会用到多级半导体制冷甚至的液氮制冷,以达到-50℃以下的低温,这样极大程度上降低芯片的暗电流水平后,长时间曝光也可

3. 制冷ccd和单反的区别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就研究过。

先谈谈对人眼的目镜:固然显微镜物镜已经成了物体的实像,但这个实像还是非常小的。比如20X/0.75的物镜,物方理论分辨率是0.4um左右,放大20倍后也只有8um大小,而人眼分辨率最多0.1mm,自然力有不逮,所以加上目镜再做放大,并以平行光的形式入射人眼,使得人感觉似乎物体在遥远的地方如同远山般的效果,眼球放松而不容易疲劳。当然具体设计上还有很多讲究,此处不赘述。

相机目镜则不然,实际上可以直接把相机的CCD靶面直接放到物镜焦距处成像,但由于显微镜的结构限制,只好再转一下成像。区别在此。

简而言之,面对同是物镜出来的像,前者是形成平行光,后者是成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远

说得比我之前的解答要更深入一些。如果要深入讨论,就要考虑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觉得是否顾及相机画幅的大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显微镜最重要的参数是分辨率,视场小点问题不大,因此首先要顾及的是相机的CCD颗粒大小是否充分发挥显微物镜的分辨率能力。比如20X/0.75的物镜,物方理论分辨率是0.4um左右,放大20倍后也只有8um大小,根据那奎斯特采样率,CCD的颗粒大小理论上应该是4um。如果CCD颗粒大了,摄影目镜要考虑进一步的放大处理;如果CCD小于2um,是可以考虑做缩小放大倍数处理。但是CCD颗粒也不是越小越好,CCD颗粒太小噪声不容易,不利于弱光观测。一些深度制冷相机的CCD颗粒尺寸就很大,可以到10um的量级;有些普通相机的CCD颗粒就很小,可以做到2um-3um级别的尺寸,所以要具体分析。

至于是否考虑相机画幅,作为显微镜原厂是要考虑进行充分的优化整体性能,在看得清的前提下又要尽可能看的广。但至于还要上全幅相机,我看得到的比较少。我用过olympus和Leica的显微镜,基本上原厂都是用1/2和1/3英寸的CCD,科研级比如前面说的深度制冷CCD也是1/2英寸这个级别。一般说来,显微镜关键是看得清,如果没有广角拍摄的需求,直焦是足够满足使用要求了。

最后是像差校正问题,一般说来物镜近轴处自身会把像差纠正到接近理想的情况,直焦得出来效果足够大部分场合使用了,(这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用小尺寸CCD的情况)。如果考虑目镜补偿问题,要做到尽善尽美,可以直接购买显微镜厂商的摄影目镜来做补充。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上,真要设计一个摄影目镜要考虑许许多多的问题,甚至于要跟厂商联系,但厂商是否愿意配合告诉哪些像差要校正,校正到多少,估计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最起码,目视目镜出来的是平行光,摄影目镜出来的是实像,光学设计的大思路没错,部分光学设计书籍也有这方面的介绍。

4. 制冷ccd 结构

主要看你的要求和准备的费用。一般显微镜选cmos摄像头就好了,现在有usb3.0的了,速度会快一些,荧光暗场之类的显微镜要选制冷的摄像头。

中学生物实验用的显微镜都是有限远校正的显微镜,成的实像是虚像,探测器是探测不到的。用无限远校正的显微镜,可以ccd成像。

5. 制冷ccd 格式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就研究过。

先谈谈对人眼的目镜:固然显微镜物镜已经成了物体的实像,但这个实像还是非常小的。比如20X/0.75的物镜,物方理论分辨率是0.4um左右,放大20倍后也只有8um大小,而人眼分辨率最多0.1mm,自然力有不逮,所以加上目镜再做放大,并以平行光的形式入射人眼,使得人感觉似乎物体在遥远的地方如同远山般的效果,眼球放松而不容易疲劳。当然具体设计上还有很多讲究,此处不赘述。

相机目镜则不然,实际上可以直接把相机的CCD靶面直接放到物镜焦距处成像,但由于显微镜的结构限制,只好再转一下成像。区别在此。

简而言之,面对同是物镜出来的像,前者是形成平行光,后者是成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远

说得比我之前的解答要更深入一些。如果要深入讨论,就要考虑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觉得是否顾及相机画幅的大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显微镜最重要的参数是分辨率,视场小点问题不大,因此首先要顾及的是相机的CCD颗粒大小是否充分发挥显微物镜的分辨率能力。比如20X/0.75的物镜,物方理论分辨率是0.4um左右,放大20倍后也只有8um大小,根据那奎斯特采样率,CCD的颗粒大小理论上应该是4um。如果CCD颗粒大了,摄影目镜要考虑进一步的放大处理;如果CCD小于2um,是可以考虑做缩小放大倍数处理。但是CCD颗粒也不是越小越好,CCD颗粒太小噪声不容易,不利于弱光观测。一些深度制冷相机的CCD颗粒尺寸就很大,可以到10um的量级;有些普通相机的CCD颗粒就很小,可以做到2um-3um级别的尺寸,所以要具体分析。

至于是否考虑相机画幅,作为显微镜原厂是要考虑进行充分的优化整体性能,在看得清的前提下又要尽可能看的广。但至于还要上全幅相机,我看得到的比较少。我用过olympus和Leica的显微镜,基本上原厂都是用1/2和1/3英寸的CCD,科研级比如前面说的深度制冷CCD也是1/2英寸这个级别。一般说来,显微镜关键是看得清,如果没有广角拍摄的需求,直焦是足够满足使用要求了。

最后是像差校正问题,一般说来物镜近轴处自身会把像差纠正到接近理想的情况,直焦得出来效果足够大部分场合使用了,(这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用小尺寸CCD的情况)。如果考虑目镜补偿问题,要做到尽善尽美,可以直接购买显微镜厂商的摄影目镜来做补充。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上,真要设计一个摄影目镜要考虑许许多多的问题,甚至于要跟厂商联系,但厂商是否愿意配合告诉哪些像差要校正,校正到多少,估计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最起码,目视目镜出来的是平行光,摄影目镜出来的是实像,光学设计的大思路没错,部分光学设计书籍也有这方面的介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jfa/9872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