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出现货物与账务出不符可以详细分析吗?
当然可以,但想要找出具体原因真的很难,这必须要通过盘点、清库、校准来确认。作为实体店老司机,说点一般人不告诉的干货。老王看过很多同行给出的方法,我只能说分析的不够透彻,有些更是纸上谈兵,甚至连现货与账务出现不符的原因都说错了。
出现不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性的,而且超市的部门又非常繁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想要找到不符的原因,就必须确定是什么部门的账目,然后再加以分析。
先大体说下各个部门出现货物与账务不符主要原因:生鲜
生鲜是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生鲜在采购、验收、上销售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人为、非人为性质的损耗,人为损耗还分很多种,比如运输损耗、上架损耗等;而非人为损耗又分为替代物损耗(蔬果里面降温的水就算是一种损耗)、自然损耗等等。
我举个例子说明下:
某超市采购西瓜1000斤,采购家2毛钱/斤,入账账单显示200元,这就是明面上的账目。
当把我们西瓜入口验收时发现,西瓜只有950斤,平白无故的少了50斤;
而在入库的过程中又碎了一些,又减少了50斤;
验收完毕销售时又损耗了一些,又减少50斤;
等销售完统计之后,发现销售出去的、减去损耗之后与入库的又差了50斤。
而这些损耗累计起来,缺乏经验的同行肯定理不清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从账面上看,采购1000斤西瓜,0.2/斤进货,售1元/斤,按道理讲就应该卖出2000元才对,但最后的账目 却与2000元差很多。
采销出现差异,生鲜类商品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如下:
一、空退空入,这是行业里最忌讳的事情,管理严格的超市必须主管签字并且报备店长审核之后,验收部门才可以告知信息部门操作空退空入,也是最容易出现账务与货物不符的情况。
二、自然减重,上面我举的那个例子,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在地里拉了1000斤西瓜,但入库验收却只有950斤,原因就是因为西瓜采摘下来之后就会逐渐减重,时间越久减的越厉害,这也会造成进销账务出现差异。
三、入库损耗,验收人员疏忽大意,忘记减损,在行业内为了降低损耗比率,有些超市是不会对这类损耗进行减损的,那么这就会造成账务数据录入950斤,实际上只有900斤,必然会产生差异。
四、销售损耗,生鲜不同于其他部门,在日常销售过程中,因为上架、顾客挑选、滞销等原因,必然会造成损耗。一般生鲜部门会在临关店前对这些损坏无法销售的商品进行分类称重,然后报损。但有些同行不懂,就直接将损耗商品倾倒掉了,虽然一次不是很多,但日积月累下来,差异大的可怕。
五、销售正常损耗,在生鲜类目里,损耗是必然的, 有些损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为储存环境、销售环境的不同,导致生鲜产品在上架后必然会减重,这是也是导致差异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冻货类目是最明显的(冰化水)。
说完了生鲜类目,咱们再来说说食品类目的差异其实造成差异的最大一个原因与生鲜类目一样,就是空退空入,有数据进账,但实际并没有货物进账,更没有销售明细。
早些年在超市工作那会儿,甚至还出现员工与供应商、采购勾结,进行空账交付,骗取财务的货款,然后再由业务部门进行操作,把空入的订单空退出去。
参与的人也比较多,采购、财物、销售、收获、信息等部门的员工团伙作案。
而食品类目里,如果出现大批量的差异,80%以上是空退空入造成的,通过查看进销台账、以及日销售数量周期,是很容易发现问题的。但出现空退空入不一定就是作弊、盗窃、做账行为,有可能是疏忽或操作失误造成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食品部货物与账务差异的疑难杂症:一、丢失,相比非食、生鲜部门,食品部门的商品特别容易丢。老王之前工作的超市,最多一年,光食品部丢失的商品就超过10万元以上,所以如果差异不是很大的话,几乎都是被人顺走了,比如收银员漏扫,顾客偷盗、顾客忘交钱等。
二、内盗,别怀疑我说的,如果分析进销账目时,发现进销没有错误的时候,差额又高于往年同期比率,那么就证明有可能是内盗出现了。我曾经见过一个超市的收银员,联合他男朋友,一年偷出去价值好几万的零食,警察去她住处翻的时候,满屋子都是吃的。
三、来货量短缺,这倒不是供应商故意造成的,而是因为厂家生产时,封箱疏忽造成的,其中以火腿肠、牛奶、方便面为典型案例,有些肠类、方便面开箱就少,如果不信的同行们可以尝试清点数量。这里我教各位一个方法,以200g火腿肠为例,我们用一箱标准的火腿肠连箱子一起称重,得出一个固定的重量,然后再把到的货挨个过秤,只要重量误差大于120~200g,那就开箱查,肯定会少。
以上基本上就涵盖了超市食品类目货物与账目差异的根源问题所在。
说完了生鲜和食品类目,咱们再来说说最后的非食部门非食部门是货物与账务差异的重灾区,因其品类繁多、备货数量庞大,进货数量又小,一旦出现数额差异,是很难查找原因的。
而非食部门中的针织、洗涤、文体化装品等类目又是小偷重点关照的区域,丢失是常有的事情。而非食部门也会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但都收效甚微。
所以,想要分析非食的账务与货物差异,就必须根据周期的销售数量、采购数量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该商品,并找出原因。
至于方法, 除了盘点、清库之外,没有其他好的方法,因为品类实在太多了。而很多大超市为了修正电脑数据、库存数据,小类目一个星期、大类目一个月、整个部门按照季度、年度进行盘点,为的就是管理库存,减少货物与账务的差异,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说一些小方法和注意的地方一般遇到这种差异,要学会去看账目、看采销报表,如果细心却思维活跃,只通过采销报表就可以判定出出现差异的环节。
以空退空入、食品商品为例,假设我们采购100根火腿,日均销量20根,按正常销售来看,第5天正好销售完。那根据采购凭证、财务存根就能找到当初采购100根的记录,但通过销售报表查看,我们只看到了80根的销量,有20根没有售出。
假设每箱火腿恰巧是20根,那就证明少了一箱货,那我们就通过与验收人员沟通、根据采购日期查看验收监控以及信息员录入原始单据立马就可以确定是怎么回事。
因为整箱的货通常都是少录入、少送货或漏验收导致的,结合验收验收监控以及验收责任人,立马就可以确认根源所在。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分享,也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发。而我说的也只是大概的,实际操作中比这复杂的多。
可以,但要细化检查,如账务是日记,那就对当日出库单据每个品种一个一个核对找出差额来,如一月一统计,就从出现差额那个月开始往下核对一直找到所有差额为止。你就知道出错在哪,再给企业提出问题建议。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