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业 > 正文内容

工业革命有哪几次,以什么为代表?

2024-03-04 08:44:49工业1

一、工业革命有哪几次,以什么为代表?

有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起点约于1760年代,一直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历史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1914年的工业革命。以电力为代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名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革命。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计算机和电子数据的普及和推广而在各行各业发生的从机械和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的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传统工业更加机械化、自动化,减少了工作成本,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也创造了电脑工业这一高科技产业,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21世纪。

以高级智能机器人为代表。

指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融合物理,数字和生物世界以及影响所有学科,经济和工业的新技术

扩展资料: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 先天不足;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三、重工业是什么意思?

重工业是指那些大型、资金密集且需要长期投入的生产领域,如钢铁、航空、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

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所涉及的产品往往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其发展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产业的作用,其发展水平和产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工业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推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工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一、英国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伦敦。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二、苏联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一农业国。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1940年,苏联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三、美国

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于英法,但速度较快,因此很快就实现了赶超。与其他现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东北部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西部的农产品因运输费用的下降而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现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

四、中国

1953—19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按照“一化三改”(“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到1955年,合作化进程大大提前,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基本实现了公司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体制上保证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50年代工业化起步阶段,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高达66亿卢布的援助,相当于16.5亿美元(超过了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总金额14.5亿美元)。另外,在苏联的带领下,东欧各国向中国提供的技术设备援助共计30.8亿卢布(7.7亿美元),中国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总共获得了大致24亿美元的工业化外来资本,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在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领域,陆续展开了“156项”(实际完成150项)重点工程,逐步完成的私有经济向国有经济转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jfa/gy/24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