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业 > 正文内容

1913到1920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这一特点的外因?

2024-03-18 10:37:08工业1

一、1913到1920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这一特点的外因?

在 1913 年到 1920 年期间,工业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中一些可能包括:

 

1. 技术进步和机械化:这一时期可能见证了工业生产中技术的改进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的发明和创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2. 大规模生产:工业可能趋向于大规模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3. 产业集中化: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合并、收购或竞争,导致产业的集中化趋势。

4. 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业发展带来了大量工人的聚集,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开始争取自身的权益。

 

至于外部因素对这些特点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外因:

 

1. 科技创新:新的技术发明和科学进步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会。

2. 市场需求增长:人口增长、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推动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

3. 资本积累和投资:充足的资本供应和投资对于工业扩张和技术改进至关重要。

4. 政策和法规: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对工业发展可以产生影响,例如支持创新、提供补贴或设立贸易壁垒。

5. 国际竞争和贸易:国际市场的竞争和贸易关系也对工业发展的特点产生影响,促进了技术传播和产业升级。

 

这些特点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塑造了特定时期的工业发展格局😄 当然,具体的特点和原因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而有所差异。如果你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感兴趣,我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历史和背景。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自洋务运动后,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并逐渐发展,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到20世纪初,达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巅峰,迎来了为世人和后人津津乐道的所谓“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一战期间,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减少了与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压力。例如,中国的棉纱市场向来为英、日、美几国所垄断,而其中英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战时以及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中,英国棉纱棉布产量大减,对中国的输出自然也减少了。市场上的洋纱供给减少,而需求仍然很大,这就使棉纱的价格上涨,盈利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商业资本纷纷转向纱厂投资。

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的面粉工业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所需面粉一向依靠进口洋面。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用工业紧缩,军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战前那样把面粉源源运来中国。这样,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对国产面粉的迫切需求。更为有利的是,大战进行期间,各国还反过来向中国购买面粉。

总之,出口增加和国内市场需要,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

辛亥革命的推动,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民国初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其次,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其突出。这些运动大都以“爱用国货”为口号,既抵制了帝国主义侵略,又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再次,辛亥革命后,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当时的实业家们认为,工商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所以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实业团体,掀起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新浪潮。

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于1912~1919年,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暂,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欧洲列强的侵略势力又卷土重来。战前,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居于首位的是英国,而战后,英、日、美成为侵略中国的三个国家。中国民族工业向前发展的趋势立刻就被打断了,“黄金时期”立即消失,重新转入萎缩和萧条,并很快陷入破产、半破产的境地。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兴旺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称之为“短暂的春天”。

(2)“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一大时代潮流。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实业救国论不仅表现为理论宣传和创办实业的活动,而且在许多次反帝爱国活动中以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表现出来。如近代史上一再发生的“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运动就是一种有典型意义的表现形式。

(3)发展速度快但水平低。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尽管从1912~1919年,8年的投资总额超过以往40年的总和,但连同过去总资本仅2亿多元,仍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快而重工业发展慢,并始终不能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不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繁荣景象,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繁荣景象的短暂出现及迅速消失,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jfa/gy/25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