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生产模式转变的阶段?
一、机械制造生产模式转变的阶段?
机械制造生产模式的转变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手工生产阶段:在工业革命之前,机械制造主要依赖手工技艺,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大规模生产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这个阶段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专业化的分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精益生产阶段:20 世纪后期,精益生产理念开始兴起。强调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率,通过持续改进和员工参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智能制造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趋势。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线、自动化物流等,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智能化和自适应化。个性化定制阶段: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机械制造开始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系统,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实际的转变过程可能会有所重叠和交错。不同的企业和行业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进入不同的阶段,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升级。每个阶段的转变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机械制造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采用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制造和可持续生产也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制造业五个层次?
经过对人类制造业发展做过的分析,人类的制造业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
第一个阶段是少量定制;
第二阶段是少量标准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第四阶段大批量定制化;第五个阶段是个性化量产。随着新工业革命步伐加快,提供多样化产品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
三、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体说来,世界汽车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变速器、四轮制动、独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汽车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辆,增长了近10倍。
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这一时期的汽车技术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流线车身,前轮独立悬架、自动变速器、全轮驱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三阶段: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汽车产量稳定在500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四、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品牌是哪个?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品牌是福特汽车,福特汽车不仅第一个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还提出了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口号,从此人类的工业生产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使人类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车子的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从此车子走进普通家庭,而且福特还提出了8个小时工作制,也就是8个小时休息,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工作的作息时间
五、公司发展的几个阶段?
企业发展的七个阶段
1.1.诞生期
企业的诞生期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刚刚起步,创业者带着兴奋的心情开始步入创业的艰辛旅途。
企业在诞生期的特点:企业在创建之初是小规模的、非官僚制的和个人的,高层管理者提供结构和控制系统,组织的精力侧重于生存和单一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企业在这一时期力求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企业将他们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市场的技术活动中,组织的控制由企业内的个人来监督。
从企业诞生期的特点来看,企业家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和重点,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1.2. 幼儿期
幼儿期是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企业诞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经济战场上的多次拼杀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与提高,这时即进入了幼儿期。在这一时期,企业着力于其环境设计,主要进行股权资源优化和企业利益分享安排。
在这个阶段产权明确,企业家有能力将资源进行配置,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成果,需要企业家进行分配,股权资源的配置决定了企业的类型。
在形成股权结构之前,有必要根据股东个人偏好进行优先整合。
此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定的财富,企业需要对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提高企业中管理行为人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发展。
1.3. 童年期
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称之为企业的童年期。企业经过前期的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入、业绩都能维持相当的水平。这一时期企业进入实现经营目标的执行主体设计阶段,组织结构的框架和运作机制奠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经过前一阶段企业进行了股权资源优化和利益分享安排,明确了企业发展的方向,然而,没有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企业难以有效地实施其发展方略,这一阶段就是企业设计组织架构的阶段。
1.4. 成长期
企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企业的成长期。这个阶段如同人的青春期一样,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企业规模、业绩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
成长期中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必须开始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提出问题、做出评价。这一时期企业进入思想设计阶段,企业在战略、决策、信息方面为企业长远目标寻求发展空间。
1.5. 成熟期
企业经历了成长期的快速发展以后,逐步步入成长的成熟期。这时,企业已经有了管理经验的积累。企业制度已经较为健全,增长放慢,进入稳步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进行系统技能设计,在生产作业、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全面成熟,形成其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长期的企业一般其短期的目标并不是获利,而是怎样不断地壮大,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一定的成效,开始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投出的资金也开始回笼,在这一阶段企业关注的是利润的增长,稳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掌握独特资源,创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1.6. 稳健期
在经过成熟期的稳定增长以后,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步入了发展的稳健期。这一时期,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已经稳固下来,企业的业务、管理都达到一个相当完善的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进行文化理念设计,企业文化扩张和全面形象管理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1.7. 新生期
企业进入稳健期再往前发展就进入了老年期。企业业绩下滑、效率低下、凝聚力降低以及适应性差等老年症出现。问题也是机会,这也是企业重新崛起,获得新生的机会,故又称为新生期。企业的新生期是企业进行全面再造获得新生的时期,新生期的企业全面再造使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新生。
随着企业的发展,外界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企业原有的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结构等已经不再适应组织的发展。企业的新生期即是企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企业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已形成的基本信念,即对长期以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分工思想、等级制度、经营体系、官僚体制等进行检查,看是否与新的环境相适应,对不适应的部分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
企业的七个发展阶段是按照企业的综合实力,从企业发展的时间维度来进行划分。企业的发展必须经过以上七个发展阶段,这是一种普遍规律。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感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和机遇。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六、一般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计算机的什么?
划分计算机时代的主要标志和依据是“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称为四代。
一、第1代
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第2代
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三、第3代
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四、第4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七、简述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
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八、划分计算机硬件发展时代的标准?
划分计算机时代的主要标志和依据是“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称为四代。
一、第1代
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第2代
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三、第3代
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四、第4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九、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
计算机通信网络,特征是计算机与终端互联,实现远程访问。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有主机—通信线路—终端组成,只可算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实现计算机 —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使计算机网络的结构、概念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网络结构。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现代计算机网络互连阶段,特征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第四阶段 –高速、综合化网络:
该阶段始于8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快速以太网、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FDDI)、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包括帧中继、ATM)、千兆以太网、B-ISDN 等一系列新型网络技术,这就是高速与综合化计算机网络阶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