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第1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哪一年)
<h2>一、什么是第2次工业革命?</h2><p>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电气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p><h2>二、第6次工业革命是什么?</h2><p><p >第六次工业革命</p><p>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并催生着下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 张:五次产业革命的历程证明,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周期的先导和前提。 首先发生的是科技革命,然后引发的是产业革命,进而引发的是新的经济周期。</p><p>【摘要】从产业本身去探索产业革命,研究产业、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寻找产业革命的源泉,从科学、技术、产业之间变动的乘数效应,研究产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系统。从前五次产业革命演进趋势,推演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必然爆发,描述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概貌。从而真正理解研究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实际意义。</p><p>【关键词】产业革命乘数效应动力系统趋势特征</p><p>关于产业的基本理论</p><p>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理论。产业结构(industrystructure)的划分,从静态来看,即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可以分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瓶颈产业。关于产业的分类方法大致有:马克思的两部类分类法及农轻重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主要贡献者,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艾伦-费歇尔(AllenFisher)于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先提出,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和人类第一次初级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和工业大规模发展相对应的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的产业。英国统计学家科林G克拉克(ConlinGClark)在《安全与进步的条件》中完善了费歇尔法:标准是产业距消费者的远近程度,按产品是否有形,生产过程是否可与消费过程分离,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因此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p><p>从动态来看,即研究各产业之间相互转化和变动的规律。17世纪威廉·配地(W·Petty)在其著名的《政治术语》的分析中认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高的收入,收入的差异性造成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克拉克在费歇尔基础上,验证了配地的结论,即“配地—克拉克法则”,认为,由于各产业收入的差距,引起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然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移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从事广义的服务业;社会财富也主要由服务业来生产。</p><p>产业循环。所谓产业循环是指由低一级产业体系向高一级产业体系演进的过程,高一级产业包含低级产业的成果。这种产业循环的根本原因就是由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所引起,一次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也正是产业循环的标志。产业革命就是产业结构中的某些主导产业发生变革,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质的改变,由更高级的产业体系代替原来低级的产业体系。所以说,产业革命既是推动产业体系迈向高水平产业体系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p><p>产业革命的数理模型</p><p>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有个函数关系,如果用联立方程经济计量模型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p><p>假定科技革命是自变量X,而产业革命是因变量Y,则有Y=f(X)。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内部呈现出乘数效应。假定科技革命内部一种关键技术为X,那么科技链的量变就是Y,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K=△Y/△X,K为系数,即科技革命内部某关键技术变革,引起整个科技的量的变化关系。相应地,在产业革命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变化关系,即△Y为产业革命总的变动量、△X为某主导产业的变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乘数关系K=△Y/△X,数学含义是成倍数增长关系;经济学含义是:在整个科技链中某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必然要催生众多的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出现;某一主导产业的变革,也必然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更大规模的质变。然而,由于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乘数关系就演变为,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关系,即K=△I/△T,表示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的量变关系。当K>1时,科技革命必然带来更大规模的产业革命。从立次产业革命的实践来看,K始终是大于1。这就是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p><p>同时,产业革命是相应时代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产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推动的必然结果,更应该是这一时代综合因数的共同作用。只有产业革命爆发的诸多因数成熟的时候,才会有全面的产业革命,进而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在对产业革命的模型分析时,必须明确,简单的数学模型只可以解释产业革命爆发的基本规律,而一次产业革命的完全爆发,还必须把社会综合因数考虑进去。我们把这个综合因数假定为变量S,产业革命前的综合因数总变动量为△S,因此前面的公式就可以改写为K=△I/(△S+△T)>1。可以看出科技的变动与综合因数的变动将会使产业革命产生数倍的变动。这就是产业革命为什么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成就的原因。</p><p>历次产业革命的演进趋势</p><p>在两百多年的现代文明史中,先后发生了六次产业革命,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这六次产业革命分别是:第一次:纺织技术——纺织产业——解决“穿”的问题(工业革命源于英国);第二次:钢铁技术——钢铁及其制造业——解决劳动条件问题(源于美国);第三次:石油化工技术——开始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解决效益与节约问题;第四次:汽车技术——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汽车产业——解决“行”的问题;第五次:IT技术——以IT为中心的信息产业——解决人类高效“社会”联系与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六次:生物技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相关产业,延年益寿的生物食品产业,核心是解决生命体延续的问题。</p><p>从历次产业革命演进规律来看,技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产业也同样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其实质是解决人类生命体的生存与延续。如果说前五次产业革命是满足人类生命体本身的维持需求,那么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主要满足延长生命体周期的需求。未来的产业革命,也仍然是围绕着维持与延长生命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向高级发展。</p><p>第六次革命的动力因数</p><p>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曾说过,“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人的需求”。然而,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和差异性的。著名社会学家马斯诺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次决定论。每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欲望的满足都得到巨大的突破。然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产业革命和产业变迁将是无止境的。</p><p>首先,科技的发展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直接动力。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生命科学,由于科技的连动性和产业连动性,产生出巨大的扩散力和辐射力。</p><p>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是人类科技发展的规律。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并催生着下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以IT技术为中心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开始催生着第六次产业革命到来。</p><p>其次,诸多的外力因数也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变迁。社会因数方面:全面、持续、协调的社会发展趋势,将十分有利于人类生命体的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维持和养护生命体的最好产业。生活方式方面:一切生活方式都将以最有利于生命体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方式方面:即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将完全借助于智慧,而不是体力。依靠智慧和知识的新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生产方式,对生命体生命力消耗大大减少。创新力方面:创新的原动力转化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力量,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唤醒了人类的创新力,在新产业革命的前夜,正是由于创新的力量,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巨大力量。</p><p>第六次产业革命特征</p><p>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特征区别于历次产业革命,表现在以下方面:</p><p>延长生命周期的科学和相关产业成为此次革命的主流。首先,从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关科学来看,生命科学的突破、生命环境科学的进步、人文环境科学的大发展,一切科学都将以人为中心,一切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副效应将被削减。其次,从产业来看,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新产业革命的主要行业。在新产业革命时期,它将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p><p>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从过去五次产业革命的过程来看,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循环中,存在着前后相互作用,即三者之间的非同步性。然而,第六次产业革命在“科学—技术—产业”的循环中将表现为三者之间的融和,即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p><p>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周期,将比过去五次产业革命都更长。因为,过去五次产业革命,都是为维持生命体提供物质保障,花去了总共两百多年的时间,所以说,延长生命周期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周期将会更长。而且在整个周期阶段,还会出现局部的、短周期的产业革命。</p><p>此次产业革命将根本改变历次产业革命的副效应。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福利,同时也创造了毁灭人类的工具。而第六次产业革命,却主要针对如何延长人类生命周期,把消除一切危害人类本身的不利因数作为出发点</p></p><h2>三、几次工业革命的时间?</h2><p>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左右至今</p><h2>四、中国工业革命的时间?</h2><p>工业革命标志着进入现代化,英法等欧洲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提升生产力。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19世纪60年代<总理衙门的设立>~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参照世界的标准,中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应该起于洋务运动。此后,在外国资本和清王朝的打压下,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曲折。</p><h2>五、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h2><p>18世纪60年代</p><p>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p><h2>六、工业革命具体时间?</h2><p>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始标志,结束于19世纪上半期。</p><h2>七、印度工业革命时间?</h2><p>1945年是印度工业革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英国同意印度殖民地独立,两年后正式建国。这一年,印度几家标志性的企业纷纷建立。但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印度的国策是学习苏联,大力发展国有计划经济,私营企业受到了排斥,发展艰难。</p><h2>八、工业革命完成时间?</h2><p>开始:18世纪60年代。结束:19世纪40年代。</p><p>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了手工生产,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p><p>“汽船”、“蒸汽机车”的发明,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迅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p><p>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p><p>1、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用于纺织工具)。</p><p>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p><p>3、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工业机器生产做出巨大贡献。</p><p>4、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推动而航海事业的发展。</p><p>5、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使国家城市间的交通更加便捷</p><h2>九、第2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h2><p><p> 第二次工业革命(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p>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Gelam)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编辑本段]早期汽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p><h2>十、1969年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时间?</h2><p>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而1969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