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业 > 正文内容

瓷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2023-08-18 08:54:42工业1
<h2>一、瓷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h2><p>瓷器经过漫長时代,由陶演变到原始瓷,考古发现商周时就有瓷的出土,还处於原始状态,不吸水,半釉,到汉代有了一个大的进步,及唐宋基本完善。唐晚出现了柴窑,宋出现了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十二大地方窑,花瓷、单色釉争奇斗艳,天青、天蓝丶秘色丶月白、钧釉的窑变丶定窑的纯白。百舸争流,发展到一个崭新时代…</p><h2>二、陶器在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h2><p>&nbsp; &nbsp;从秦代开始,制陶业进入全新阶段。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奇观,近于真人真马的人、马陶俑,体形之高大,比例之精确,技艺之精湛,可谓旷世之奇。秦代还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官府直接管辖制陶作坊的先河。</p><p>&nbsp; &nbsp; 汉代随着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各地日用陶器和随葬陶器的品种与形制,大部分趋于相同。随葬陶器的数量之多和品种之广,也大大超过以往各代。尤其是汉代烧陶吸收了原始瓷上釉工艺,创烧出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绿釉陶器,至东汉,又发明了黄、褐色低温铅釉。汉代陶器中当属说唱俑、乐舞俑、杂技俑等最富有特色。</p><p>&nbsp; &nbsp; &nbsp; 唐代是中国陶器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伴随着文化交流盛极,制陶技艺发展迅速,出现很多创新,唐三彩与彩绘陶俑更是扬名四海。唐三彩釉黄、绿、蓝、白、紫、褐等色,相互交融,色彩灿烂。唐代重厚葬之风,文士、武士、骆驼、牛马、镇墓兽、胡人等明器种类繁多,形体丰腴浑厚,形象生动传神。唐代陶器的钴蓝彩点绘装饰工艺,开创了中国青花陶瓷历史。</p><p>&nbsp; &nbsp; &nbsp; &nbsp; 宋、金、元时期,由于制瓷技艺的高度发展,制陶业大幅锐减,但精工细雕之作和新工艺创新却具有相当水平。此期的三彩、俑像与陶器主要盛行于北方。辽代契丹族陶器以三彩取胜,造型新颖,富有马背民族风格,最独特的器形有皮囊、鸡冠、提梁、穿带等各式扁壶与海棠、菱形、四方等各式盘,图案纹饰的民族色彩浓郁。元代,山西晋南地区创制“法华”制陶新工艺,采用“堆花立粉”手法,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并一直延续到明晚期。</p><p>&nbsp; &nbsp; &nbsp; 明清时期名陶以宜兴、石湾窑为代表,最大特点是以文人审美趣味和诗、书、画、印为内涵,提高了制陶的艺术水平。明代中期以后,宜兴地区始用紫砂制作陶壶,到清代达到极盛,雅俗共赏,上至宫廷皇亲贵族,下至文人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无不钟爱。形式多样,装饰绚丽,品味高雅,美伦多姿,名家如云。</p><h2>三、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h2><p>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p><p>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从商朝开始的。</p><p>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p><p>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p><p>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p><p>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p><p>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p><p>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p><p>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p><p>二、关于汉字</p><p>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p><p>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p><p>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p><h2>四、CAD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h2><p>截止到目前,CAD技术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历程,纵观CAD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这样五个阶段:</p><p>(1)初始准备阶段,1959年12月在MIT召开的一次计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CAD的概念。</p><p>(2)研制试验阶段,1962年,美国MIT林肯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I.E.Sutherland发表了“Sketchpad人机交互图形系统”的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机图形学,交互技术,分层存储的数据结构新思想,实现了人机结合的设计方法。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IBM公司成功研制了将CAD技术应用于汽车前玻璃线性设计的DAC-I系统。这是CAD第一次用于具体对象上的系统,在那之后CAD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p><p>(3)技术商品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 CAD技术开始步入实用化,从二维技术发展到三维技术,开发CAD技术的软件公司开始层出不穷。</p><p>(4)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CAD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功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不升反降,使CAD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的承受能力,从此CAD 技术不在被大企业垄断。Autodesk公司1982年推出微机辅助设计与绘图软件系统AutoCAD,随后多次更新版本,完善系统功能,在CAD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p>(5)全面普及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CAD技术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程界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p><h2>五、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少年?</h2><p>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百多年。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文明的优势是规模化生产使人类商品迅速丰富,缺陷是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急剧加速。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p><h2>六、东欧剧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h2><p>&nbsp; &nbsp; &nbsp;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p><p>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p><p>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p><p>&nbsp; &nbsp;  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结局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p><p>&nbsp; &nbsp; &nbsp; 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p><p>&nbsp; &nbsp; &nbsp; 主要原因 </p><p>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nbsp; &nbsp; &nbsp;(2)内部原因。</p><p>&nbsp; &nbsp; &nbsp; &nbsp;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p><p>  (3)苏联因素。</p><p>&nbsp; &nbsp; &nbsp;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nbsp; &nbsp; &nbsp; &nbsp; (4)西方因素。</p><p>&nbsp; &nbsp; &nbsp; &nbsp;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p><h2>七、那条河流,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h2><p><p>小题1: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小题1: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p>(意思对即可)小题1: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意思答对两点即可)小题1: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全文的感情线索。(共5分,其中“线索”2分,其他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要到题目中给出的词之后去寻找答案,即锁定找感情变化的词语的范围在八段之后,要在“认为理所当然”和 “明白”之间找到一个词,很明显是“再也看不到那条河”的“愕然”,接着“明白”之后出现了“珍惜”,最后一段表达了反思之情。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已给出的信息,借助它们来确定和提取出正确答案。小题1:试题分析:排比的常用作用是增强气势,但是此句除了排比,还有“理所当然”这个词语的反复,因此结合全文内容,这个句子还意在传达一种对当初心安理得、不懂珍惜美好事物的懊悔之情。点评:对于句子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和文章的内容主题,不能只看句子本身,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修辞的常规作用还是要积累并活用的。小题1:试题分析:精读十四段,重点理解“干鱼”二字,“我们”为什么成为“干鱼”, “我们”成为了怎么样的 “干鱼”,十四段其实已有答案了,关键是提炼出来。点评:语句出现的语段前后是理解语句和寻找答案的关键所在。要精读该句附近的语句,借助它们提炼出答案来。小题1:试题分析:“那条河流”的含义肯定不是表面的一层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是美好的回忆,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全文中,我的感情是随着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的,“那条河流”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根据文章内容挖掘出它的内涵。标题的作用一般有哪些要熟记于心,如线索、感情的凝聚、点明人物事物或事件、暗示文章主旨等,根据具体的文章要具体分析。</p><h2>八、溶解过程是怎样变化的呢?</h2><p>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实验:溶解热的测定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p><p>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p><p>溶解液除了水以外,还有有机溶剂等等。</p><h2>九、汽车转向系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h2><p>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机械式转向系统—传统液压助力式转向系统—电液助力式转向系统—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四轮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p><p>助力式转向系统由于具有使转向操纵灵活、轻便和能吸收路面对前轮产生的冲击等优点,因此已在汽车制造业中普遍采用。</p><p>作为新一代的转向系统,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p><p>但也有一定的缺点阻碍它的发展:首先,目前还缺乏关于这种转向系统设计的成熟理论,不合理的设计将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威胁财产和人身安全;其次,电动机的性能是决定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与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的匹配,将影响到转向系统力矩特性、转向路感等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同样无法改变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特性。</p><h2>十、雷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h2><p>雷达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它不仅应用于军事,而且也应用于国民经济(如交通运输、气象预报和资源探测等)和科学研究(如航天、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和天体研究等)以及其他一些领域。发展简史 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p><p>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p><p>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p><p>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p><p>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p><p>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p><p>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p><p>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p><p>早期报警雷达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p><p>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p><p>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p><p>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p><p>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p><p>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p><p>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p><p>40年代后期出现了动目标显示技术,这有利于在地杂波和云雨等杂波背景中发现目标。</p><p>高性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必须发射相干信号,于是研制了功率行波管、速调管、前向波管等器件。</p><p>50年代出现了高速喷气式飞机,60年代又出现了低空突防飞机和中、远程导弹以及军用卫星,促进了雷达性能的迅速提高。</p><p>60~70年代,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微波集成电路和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等应用到雷达上,使雷达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p><p>在雷达新体制、新技术方面,50年代已较广泛地采用了动目标显示、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等;60年代出现了相控阵雷达;70年代固态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问世。</p><p>在中国,雷达技术从5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研制的雷达已装备军队。</p><p>中国已经研制成防空用的二坐标和三坐标警戒引导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远程导弹初始段靶场测量雷达和再入段靶场测量与回收雷达。</p><p>中国研制的大型雷达还用于观测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射的人造卫星。</p><p>在民用方面,远洋轮船的导航和防撞雷达、飞机场的航行管制雷达以及气象雷达等均已生产和应用。</p><p>中国研制成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能获得大面积清晰的测绘地图。</p><p>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雷达均已采用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并应用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式信息处理技术,频率已扩展至毫米波段。工作原理 雷达天线把发射机提供的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p><p>这些反射波载有该物体的信息并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雷达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人们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并滤除无用信息。 雷达可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两大类。</p><p>单一频率连续波雷达是一种最为简单的雷达形式,容易获得运动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即径向速度)。</p><p>它的主要缺点是:</p><p>①无法直接测知目标距离,如欲测知目标距离,则必须调频,但用调频连续波测得的目标距离远不及脉冲雷达精确;</p><p>②在多目标的环境中容易混淆目标;③大多数连续波雷达的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必须分开,并要求有一定的隔离度。脉冲雷达 容易实现精确测距,而且接收回波是在发射脉冲休止期内,不存在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隔离的问题,因此绝大多数脉冲雷达的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是同一副天线。由于这些优点,脉冲雷达(图1)在各种雷达中居于主要地位。这种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可以是单一载频的矩形脉冲,如普通脉冲雷达的情形;也可以是编码或调频形式的脉冲调制信号,这种信号可以增大信号带宽,并在接收机中经匹配滤波输出很窄的脉冲,从而提高雷达的测距精度和距离分辨力,这就是脉冲压缩雷达。此外,雷达发射的相邻脉冲之间的相位可以是不相干(随机)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相干信号。相干信号的频谱纯度高,能得到好的动目标显示性能。目标定位 对地面和海面目标定位,就是测量它相对于雷达的距离和方位。对空中目标的定位则需要同时测量距离、方位和高度,这种雷达称为三坐标雷达。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为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来测量。在同样窄的波束条件下,用单脉冲方法可得到比单一波束更高的测量精度(见跟踪雷达)。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根据目标的仰角和距离就能通过计算得到目标高度,精确的仰角同样可用单脉冲方法获得。发射机 它可以是一个磁控管振荡器。这是微波雷达发射机早期的方式,简单的雷达仍在沿用。现代的高性能雷达要求有相干信号和高的频率稳定度。因此就需要用晶体振荡器作为稳定频率源,并通过倍频功率放大链得到所需的相干性、稳定度和功率。放大链的末级功率放大管最常用的是功率行波管或速调管。频率低于600兆赫时,可以使用微波三极管或微波四极管。脉冲调制器 它产生供发射机开关用的调制脉冲。它必须具有发射高频脉冲所需要的脉冲宽度,并提供开关发射管所需的调制能量。使用真空管或晶体管作为放电开关,称为刚管调制;使用氢闸流管对人工线储能作放电开关,称为软管调制。此外,也可用电磁元件作脉冲开关调制。对调制脉冲的一般要求是起边和落边较陡,脉冲顶部平坦。收发开关 它在发射脉冲时切断接收支路,尽量减少漏入接收支路的发射脉冲能量;当发射脉冲结束时断开发射支路,由天线接收的回波信号经收发开关全部进入接收支路。收发开关通常由特殊的充气管组成。发射时,充气管电离打火形成短路状态,发射脉冲通过后即恢复开路状态。为了不阻塞近距离目标回波,充气管从电离短路状态到电离消除开路状态的时间极短,通常为微秒量级,对于某些雷达体制为纳秒量级。天线 雷达要有很高的目标定向精度,这就要求天线具有窄的波束。搜索目标时,天线波束对一定的空域进行扫描。扫描可以采用机械转动方法,也可以采用电子扫描方法。大多数天线只有一个波束,但有的天线同时有几个波束。分布在天线副瓣中的能量应尽量小,低副瓣天线是抗干扰所需要的。接收机 一般采用超外差式。在接收机的前端有一个低噪声高频放大级。放大后的载频信号和本振信号混频成中频信号。模拟式信号处理(如脉冲压缩和动目标显示等)在中频放大级进行,然后检波并将目标信号输至显示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时,为了降低处理运算的速率,应该把信号混频至零中频;为了保持相位信息,零中频信号分解成二个互相正交的信号,分别进入不同的两条支路,然后对这两条支路作数字式处理,再将处理结果合并。 雷达,将电磁能量以定向方式发设至空间之中,藉由接收空间内存在物体所反射之电波,可以计算出该物体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 1922年美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1924年英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的高度。美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1935年法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撜习窖捌鲾,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将运动中的飞机柏摄下来,他胶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预警雷达。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雷达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军用雷达和民用雷达,军用雷达包括警戒雷达,制导雷达,敌我识别等;而民用雷达包括导航雷达,气象雷达,测速雷达等。军用雷达 民用雷达天气雷达是探测大气中气象变化的千里眼、顺风耳。天气雷达通过间歇性地向空中发射电磁波(脉冲),然后接收被气象目标散射回来的电磁波(回波),探测400多千米半径范围内气象目标的空间位置和特性,在灾害性天气,尤其是突发性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气雷达雷达一词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jfa/gy/9887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