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合同无效认定? 游艇登记管理办法?

2023-10-05 19:07:18技术研发1
<h2>一、合同无效认定?</h2><p>民法典实施后合同无效情形有5种:</p><p>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144条)</p><p>所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1)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以及(3)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指因智力、精神健康原因所致;因醉酒导致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不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以此为由主张行为无效。</p><p>需要注意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没有例外。</p><p>2.通谋虚伪表示行为无效。</p><p>民法典第146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p><p>典型表现是股权转让合同中的“阴阳合同”。股权转让双方出于逃税等原因考虑,签订了价格不同的两份股权转让合同。提交工商局做变更登记的合同属于“阳合同”,价格较低;双方真正执行的是另一份合同(或者补充协议、抽屉协议),俗称“阴合同”。此种情形下,因为“阳合同”并非当事人真实意思,因而无效;隐藏的“阴合同”才属于当事人真实意思,因为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因此合同有效。</p><p>另一种虚伪表示行为是实践中常见的名实不符的合同,比如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合同。</p><p>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无效。</p><p>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p><p>与合同法52条第5项的不同之处在于,民法典上述条文规定了例外情形,即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强制性规定分为效力性和管理性两种,只有违反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才导致合同无效。</p><p>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才导致合同无效。现实中很多规章、规范性文件亦存在大量强制性规定,但不能仅依此就认定合同无效,因为“位阶不够”。</p><p>4.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p><p>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学理上简称“背俗无效”。</p><p>所谓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善良风俗,也就是合同法第52条第4项规定的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赌债、请托等,法律给予其否定性评价,认定行为无效。政治秩序、金融秩序等涉及到不特定多数人公共利益的,也属于公共秩序范畴。</p><p>现实中一些行为违反了规章所列 强制性规定,虽然不能依据违反强制性规定认定行为无效,但若该等强制性规定实则体现了和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则可依据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以违背公序良俗为由,认定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代持证券发行人股权、代持金融机构股权,法院通常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认定代持行为无效。</p><p>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无效。</p><p>民法典第154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与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相比,民法典上述规定不再区分利益受损的主体类型(国家、集体、第三人),而是统一规定为“他人”。</p><h2>二、游艇登记管理办法?</h2><p>1.《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 7号)关于检验、登记章节规定(以下为原文)</p><p>第四条 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者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p><p>第六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的游艇,应当取得船舶国籍证书。未持有船舶国籍证书的游艇,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p><p>申请办理船舶国籍登记,游艇所有人应当持有船舶检验证书和所有权证书,由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国籍证书》。长度小于5米的游艇的国籍登记,参照前款的规定办理。</p><p>2. 登记程序</p><p>游艇也具有船舶的属性,结合船舶的登记相关要求,游艇登记通常按照以下步骤:</p><p>申请船舶识别号、船舶名称核准、船舶所有权登记、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办理船舶国籍登记。</p><p>02船舶识别号使用核准</p><p>1.受理部门:海事部门政务中心</p><p>2.申 请 人:船舶所有人(共有船舶需共同提出申 请)、船舶建造人、船舶定造人或光船承租人</p><p>3.具备条件:</p><p>3.1境内建造的新建船舶,由船舶建造人应当在安放龙骨或者处于相似建造阶段后10个工作日内向船舶建造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p><p>3.2境外建造并拟在中国登记的新建船舶,由船舶定造人应当在安放龙骨或者处于相似建造阶段后10个工作日内向拟申请登记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p><p>3.3从境外购买、以光船条件从境外租进或者船舶由其他用途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适用的船舶,由船舶所有人或者光船承租人应当在申请初次检验或者相应检验手续前向拟申请船舶登记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p><h2>三、动产登记管理办法?</h2><p>一般动产没有所有权登记,但是由抵押权登记。</p><p>动产抵押登记流程可由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共同向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向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p><p>当事人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应当向动产抵押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p><p>(一)经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动产抵押登记书》;</p><p>(二)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p><p>委托代理人办理动产抵押登记的,还应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和授权委托书</p><p>(三)登记内容是动产抵押登记流程的关键内容。</p><p>1、抵押人及抵押权人名称(姓名)、住所地;</p><p>2、代理人名称(姓名);</p><p>3、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p><p>4、担保的范围;</p><p>5、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p><p>6、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归属或者使用权归属;</p><p>7、抵押人、抵押权人签字或者盖章。</p><p>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受理登记申请文件后,应当当场在《动产抵押登记书》上加盖动产抵押登记专用章并注明盖章日期。</p><h2>四、报验登记管理办法?</h2><p><p >报验登记的条件: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 2.法定期限: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 1.报验登记的条件:根据《》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p><p>2.法定期限: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p><p>3.所需资料: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并提交下列证件、资料:</p><p>(一)税务登记证件副本;</p><p>(二)《外管证》。纳税人在《外管证》注明地销售货物的,除提交以上证件、资料外,应如实填写《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申报查验货物。</p></p><h2>五、税务登记管理办法?</h2><p>    第一章 总则</p><p>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p><p>    第二条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p><p>    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p><p>    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国家机关除外),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p><p>    第三条 县以上(含本级,下同)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是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税务登记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税务登记证验证、换证以及非正常户处理、报验登记等有关事项。</p><p>    第四条 税务登记证件包括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p><p>    扣缴税款登记证件包括扣缴税款登记证及其副本。</p><p>    第五条 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实施属地管理,采取联合登记或分别登记的方式办理税务登记。有条件的城市,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可以按照“各区分散受理、全市集中处理”的原则办理税务登记。</p><p>    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当对同一纳税人核发同一份加盖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印章的税务登记证。</p><p>    第六条 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之间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发生争议的,由其上一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协商解决。</p><p>    第七条 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执行统一税务登记代码。税务登记代码由省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联合编制,统一下发各地执行。</p><p>    已领取组织机构代码的纳税人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设定的组织机构代码;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代码为其居民身份证号码;从事生产、经营的外籍、港、澳、台人员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相应的有效证件(如护照,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往来</p><h2>六、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办法?</h2><p >1、为有效地发挥中试基地在科技、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水平,加强中试基地管理,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p><p>2、本办法所称中试基地,是指以科研机构为依托,为行业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实验,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而开展中间试验的一种新型的科研开发实体。</p><h2>七、党员身份认定管理办法?</h2><p><p >答管理办法:一是确定认定主体。是由党员现在所在的支部认定还是由该党员所在支部的上级组织(如乡镇党委,县级组织部门,县级机关工委,或是更高层级的组织);二是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是以2014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标准去认定吗,还是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组发〔1990〕3号)去认定;三是认定的程序是什么,由支部派出外调人员还是其他什么程序。</p></p><h2>八、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办法?</h2><p>2016年1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科发火〔2016〕32号印发修订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p><p>该《办法》分总则、组织与实施、认定条件与程序、监督管理、附则5章23条,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解释,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2008年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予以废止。</p><h2>九、非正常认定管理办法?</h2><p>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杋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査。</p><p>查无下落并且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或虽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但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仍无法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税务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用簿和发票的使</p><p>2、非正常户公告</p><p>税务机关应在非正常户认定的次月,在办税场所或者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上公告非正常户。</p><p>3、宣告非正常户证件失效</p><p>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3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p><p>4、非正常户注销</p><p>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税务机关可以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p><p>5、非正常户解除</p><p>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人,需恢复履行纳税义务的,向税务机关提出办理解除非正常户</p><p>扩展资料</p><p>非正常户管理,是指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工作人员实地检查,査无下落并且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或虽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p><p>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仍无法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税务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用簿、发票的使用的过程。</p><p>非正常户的存在,对税收征管秩序的危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p><p>1、降低纳税申报率,直接影响申报质量。纳税申报率是征管质量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大量非正常户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这一指标的完成。</p><p>2、非正常户采用零税负、低税负的手法经营一段时间后,不办理注销手续,逃避纳税义务,造成正常企业与非正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遭到破坏。</p><h2>十、电子合同管理办法?</h2><p>一、降低合同被篡改的风险。</p><p>私募投资基金纸质合同一般由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三方签订。该流程下,合同版本很难保证一致性,存在合同被篡改的风险。此外,纸质合同签署的回收周期一般较长,迫使部分基金默认“先运作、后回收合同”,为后期法律纠纷埋下隐患。目前部分投诉、风险处置等事项均与纸质合同管理难有较大关联。推广电子合同业务,可以降低私募投资基金行业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p><p>二、搭建业务落地场景,促进各主体间的市场化博弈和制衡</p><p>电子合同业务是金融科技在私募投资基金领域的落地场景,通过电子合同可以衔接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服务机构等主体,为托管人投资监督、募集机构销售适当性、份额登记机构份额确权等法定职责提供落地场景,促进各主体间的市场化博弈和制衡。</p><p>三、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因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投诉</p><p>电子合同业务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际落地基金行业的首选切入点,通过与存证机构连接,可以打通司法存证取证环境,增强司法存储和证据效力,解决行业因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投诉,提高私募基金行业事中风险研判能力,有助于稳妥处置事后风险。</p><p>四、节约运营成本,践行ESG发展理念</p><p>纸质合同下,一只基金产品的管理人、托管人和多个投资者一般均需保留一式三份的合同,花费大量的纸张。推广电子合同可以节约纸张,大大降低行业的运作成本,实际践行了基金行业绿色环保的ESG理念。</p><p>私募基金电子合同法律效力如何呢?</p><p>私募基金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在《电子合同业务管理办法》中做了明确规定,电子合同在合同签署、成立、生效等整体业务环节均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p><p>《办法》还明确了电子合同不仅包括基金合同,还包括补充协议、风险揭示书、认申购单等文件。与以往电子签名的规范性文件不同,《办法》中规范的电子合同强调合同以数据电文为载体,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即合同签名电子化之外,还要求合同要素也应电子化。电子合同业务的基本范围,至少应包括基金当事人身份管理(如身份识别、认证、变更和注销等)、电子合同的签署(如合同签署、合同补充、合同验证、合同终止及合同解除等)、电子合同数据查阅等。</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syf/20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