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心建设方案?

2024-01-03 11:21:51技术研发1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心建设方案?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超前谋划,提前布局。从标准要求看,企业从事的行业领域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研发团队及大专以上的员工占比。

二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授权专利的数量,还有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

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成长性

二、企业新建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概述?

科技创新中心组建方案:l由科学领域各学科带头人为牵领,组织各自攻关,同时中心高管协调各领域合作之间关系,以便形成合力,去取得更大科技成就

三、消化中心建设方案?

您好,消化中心建设方案是指建设专门的医疗机构,提供消化道相关疾病的治疗、诊断、预防和研究服务。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设方案:

1. 设立消化病专科医院:该医院应当配备先进的消化病诊断设备和治疗设施,包括内窥镜、超声波、CT、MRI等。医院应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建立消化病诊疗中心:该中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也可以是一个综合性医疗机构的一部分。该中心应当配备消化病专业医生和护士,提供消化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服务。

3. 建立消化病研究中心:该中心应当聘请资深的消化病研究人员,开展消化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消化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4. 建立消化病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应当为公众提供消化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促进公众对消化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在建设消化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医疗设备、医疗人员和医疗服务的配套建设,同时注重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协调。

四、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您好,指挥中心建设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目标和需求:制定建设目标和需求,明确指挥中心的功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等。

2. 技术方案:根据建设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架构等。

3. 建设预算:制定建设预算,包括设备采购、人员招聘、建设费用等。

4. 建设计划:制定建设计划,包括建设时间、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监督等。

5. 人员建设:招募、培训和管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指挥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等。

6. 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数据保护、信息安全、设备保养等。

7. 运营管理:建立指挥中心的运营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协调运作、应急管理等。

8. 效果评估:建立指挥中心的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指挥中心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五、内镜中心建设方案?

内镜中心是一种集内窥镜检查、治疗、研究为一体的医疗机构或医疗部门。以下是内镜中心建设的基本方案:

内镜中心的选址要求相对独立,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人才储备,方便病人就诊和治疗。

建设内镜中心需要投资大量的设备和设施,包括内镜、消毒器械、超声设备、照明系统、气体供应系统等,这些设备应当具有高品质、高精度、高性能等特点。

内镜中心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内镜医生、麻醉师、护士、技术人员等,其中内镜医生是内镜中心的核心力量。

内镜中心应当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和治疗。

内镜中心还应当与相关医疗机构和部门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为病人的健康和治疗效果而努力。

最后,内镜中心还需要进行持续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内镜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为广大病人的健康贡献力量。

六、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概述?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等文件精神,为推进广西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撑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坚持创新在我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综合领域类、独立法人类、内设机构类进行分类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聚焦产业。面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主动布局引导,聚焦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技术创新需求,选择我区重点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

——政府引导,企业共建。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融通创新,跨学科、跨领域和跨行业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大格局,推动全产业链共同提升。

——优化整合,开放共享。以市场为主导,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激活存量资源,引进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

——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在运营管理、成果转化、人才聚集、收益分配等方面强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的多样化组建模式,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10家左右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认定一批独立法人类技术创新中心和内设机构类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进一步推动我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广西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我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使命,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充分依托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面向全区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独立法人类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行业技术创新需求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协同创新体,以自主技术研发服务为主业,持续为其他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内设机构类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成果工程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体制机制

(一)建设模式。

面向我区重大战略、影响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需求,聚焦于汽车、机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医药、特色优势农业等重要产业技术领域,优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等园区布局建设一批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等牵头组织,统筹布局、汇聚资源,联合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参与建设,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有效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探索多种模式组建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实行“一中心一方案”,成熟一家、启动建设一家。

(二)法人制度。

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成立独立法人实体。根据组建模式的不同,可以探索组建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法人实体类型。

(三)组织架构。

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理事会(董事会)、专家委员会,制定管理章程,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中心主任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的管理机制。

1.理事会(董事会)。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共建单位的人员组成,理事长(董事长)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经费预决算、主任聘用等重大事项,决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发展和人财物等方面事项。

2.专家委员会。由中心主任、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专家等人员组成,其中牵头单位和共建单位的人员不超过总人数三分之一。专家委员会主任应由非牵头单位、共建单位的有影响的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方向和研发内容、科研计划和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服务、重大学术活动以及年度工作等提出咨询指导意见。

3.中心主任。应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管理能力,每年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四)运行机制。

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以独立法人实体开展市场化运营管理,严格健全和执行中心章程及各类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运行、股权激励、专业化管理等保障技术创新中心稳定高效运营。

(五)人才管理。

探索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构建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发、技术推广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结构。建设战略合作关系、探索项目经理制等方式面向全球选聘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

四、建设程序

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常态化申报,坚持“成熟一家、启动建设一家”的原则。申报应符合以下程序:

(一)提出建设申请。

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等根据自治区科技厅统筹布局和申报要求,提出建设申请,提交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

(二)组织咨询论证。

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论证、开展实地评估,建设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及建设条件完善方案。

(三)批准建设。

对通过咨询论证、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复正式启动建设。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统一命名为“广西×××技术创新中心(筹)”。

(四)建设管理。

获批建设的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每年12月底须向牵头单位和自治区科技厅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自治区科技厅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对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考核评价,对评价结果不合格的给予半年整改期,半年后重新进行考核;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相关牵头单位、共建单位、理事会(董事会)人员、专家委员会人员、管理章程进行调整需向自治区科技厅履行报备或批复程序。

(五)组织验收。

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期为三年,建设期满后,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进行评估验收,通过验收的,经公示无异议后,由自治区科技厅发文批复认定,正式命名为“广西×××技术创新中心”。

(六)长期管理。

自治区科技厅对获批的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长期管理,定期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给予一年整改期,到期后重新进行评估评价。对考核评价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到期不提交年度报告的;无故不参加考核评估的;严重弄虚作假的,提供虚假信息;依托单位停产、破产,不能保障技术创新中心运行的;违反国家法律和科研诚信规定,不符合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关要求的;经审定情况属实的予以摘牌处理并按科技活动违规行为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自治区科技厅负责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统筹协调,负责总体创建工作的顶层设计、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负责整合产业链和创新链资源、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建设投入以及确定建设模式、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等,解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牵头单位、共建单位等给予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必要的资金、政策、配套设施等多方面保障。

(二)落实创新政策。

技术创新中心应落实好中央、地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优惠政策,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坚持开放创新吸引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自主权、股权分红激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与团队奖励。自治区科技厅在项目安排、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规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三)鼓励多元投入。

采取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支持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财政加强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应用基础研究、引导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企业资金主要用于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及经营运转。

(四)加强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类别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对技术创新中心进行分类管理。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由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或设区市组织相关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独立法人类技术创新中心由广西境内注册为独立法人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机构、社团组织或机构组建;内设机构类技术创新中心在企事业单位内设创新机构基础上组建。对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通过验收认定、绩效评估取得合格等次以上或绩效评估不合格经整改合格,符合条件的纳入独立法人类或内设机构类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独立法人类技术创新中心和内设机构类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程序和要求另行制定。

(五)强化监督考核。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行评估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自治区科技厅以创新质量和创新贡献为重点,以有关客观数据和材料为主要评价依据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相关管理规范另行制定。

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山东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推进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建设思路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省重大需求,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省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建设原则

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面向省重大区域战略和“卡脖子”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主动引导,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形成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以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引领”为重点,优先发展,率先突破,带动其他城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格局。

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围绕省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强化分类管理与指导,明确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形成省技术创新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有机衔接、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总体布局。

优化整合,开放共享。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强化优势互补、融合支撑,引导各类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

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强化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探索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新型体制机制,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跨越高校院所“不愿干”、企业“干不了”的成果转化“死亡谷”。

(三)建设目标

2019—2021年围绕我省八大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在引领产业发展、跃升产业链高端潜力强的技术领域布局建设3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中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高地,提升我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功能定位与主要任务

(一)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等学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为重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更聚焦技术前沿、更贴近产业需求,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为产业领域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为提升关键领域产业竞争力、保障国家和省经济发展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技术创新原始能力。

2.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促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推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

3.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面向行业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解决产业和企业实际技术难题。

4.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型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细分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5.打造开放合作的省级平台,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合作等方式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6.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国内外人才来中心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强青年人才培养。

三、建设布局与组建模式

(一)建设布局

 ——面向产业技术前沿。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量子通信、新药创新技术、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精准医学等。

 ——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包括新一代通信网络与终端、先进交通装备、智能电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合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医用食品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与制品、港口海岸生态修复、油气勘探与开发、生物种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环境综合治理等。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卡脖子”问题,包括核心电子器件、核电、深海装备、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等。

 ——面向我省重点产业。围绕我省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领域,统筹考虑区域布局,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包括传统产业升级装备、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

(二)组建模式

建立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库,对入库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总数量控制在400家左右。每年按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库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结果为“优秀”的,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达到省技术创新中心标准的,支持其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结果为“不合格”的,移出培育库。

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一般以三年为建设周期。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单位一般应为省技术创新中心批准组建单位。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

 ——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有关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

 ——在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可以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

 ——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牵头单位必须在技术上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具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投入、获得发明专利或PCT 国际专利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拥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承担过国家或省级重大研发项目的经验;单位领导班子创新意识强,已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相关制度,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转移扩散能力。

牵头单位为企业的,须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不低于20 亿元(其中,农业企业不低于10亿元),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其中,农业企业不低于3%)。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其销售收入不作要求,但须在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已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制度,对外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通过自行孵化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5 例(含5例)以上。

四、建设程序

(一)提出意向。省技术创新中心按照“成熟一个、批复一个”和“一事一议”的原则,采取定向组织和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科技厅提出省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布局。符合条件的单位经主管部门推荐后向省科技厅提出建设意向,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提出省技术创新中心的领域和方向、建设模式、重点任务等。

(二)方案论证。对由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省科技厅组建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直接对牵头建设单位进行现场考察;对新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省科技厅先组织专家组对建设方案先进行咨询论证,建设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完善建设方案,待方案成熟后再进行现场考察。

(三)启动建设。对于通过咨询论证、现场考察、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经公示无异议,由省科技厅发文批准组建。

(四)监督和评估。省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年度报告制度。从批准组建次年开始,建设单位每年1 月底前在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中编写上年度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报省科技厅。建设期满后,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省技术创新中心进行绩效评估,重点考核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和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的指标和内容。对考核评估为优秀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将以定向组织重大项目形式给予奖励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紧紧围绕省八大发展战略和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产业,省科技厅负责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建立省市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统筹布局和分类指导,共同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省技术创新中心获得批复后,由省级财政资金给予相应的启动建设经费支持,支持其实施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突破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牵头建设的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财政资金给予500万元经费支持;对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牵头建设的,省级财政资金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省科技厅与省技术创新中心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签署协议,按责任分工在政策、资金、项目、土地、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中心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同时,鼓励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单位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或利用社会捐赠、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省市联动、企业、社会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升级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财政资金给予每个1000万元经费支持。

(三)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探索省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由省技术创新中心提出和组织实施的模式,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政策试点等方面加大对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科学、健全、透明的运行和管理制度。牵头建设单位要授予省技术创新中心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灵活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运行机制

省技术创新中心一般实行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制。理事会(董事会)为省技术创新中心重大事项决策机构,由地方政府、共建单位代表组成,指导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心主要负责人应为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组建以专职人员为主的运行管理团队,在研究方向、团队引进(组建)、成果归属、人事管理、经费使用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突出自主性。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的衔接与融合,形成开放共享的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科学的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

硬件设施:包括指挥中心的场地、建筑、通信设备、电力设备、安全设备等。

软件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急响应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

建设流程:

确定建设需求和目标;

制定建设方案和预算;

确定建设场地和选定建设单位;

进行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建设;

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

进行人员培训和演练;

投入使用并进行后续维护和更新。

建设要求:

建设过程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应急情况,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建设要注重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效率;

建设要注重后续维护和更新,保证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具体建设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九、微创介入中心建设方案?

应该制定。原因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微创介入手术已经成为了很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而微创介入中心则是为了提供更加先进、更加全面、更加个性化的微创介入手术,而且这种中心具有很强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因此,建设微创介入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延伸内容包含如下几点。首先,建设微创介入中心需要考虑人才储备、技术支持、设备采购等多种因素,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其次,建设微创介入中心需要考虑市场调研和应用需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建设微创介入中心需要与相关学科和医疗机构紧密协作,推进技术创新和发展。

十、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1 可以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 实施方案应包括: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医疗设备、人员配备、诊疗流程、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3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胸痛中心的认知和信任度,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胸痛中心的运营与管理水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syf/22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