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超低温冷冻消融术的历史沿革

2022-11-17 16:43:33技术研发1

冷冻治疗的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当时有学者应用冷冻方法治疗皮肤病。但现代冷冻医学的建立,则是最近几年的事。因此,超低温冷冻消融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医疗技术。
19世纪后期,低温学领域有几项重要发现,包括将纯氧、空气和氮气液化绝热膨胀系统,能储存和处理液化气的真空瓶,以及应用Joule-Thomson 效应产生持续液化气体流,这些均促进了冷冻疗法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初,氢、氦和氮液化获得成功。1950年首先将液氮应用于临床,直接涂布于病灶,治疗各种皮肤病。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用于冷冻治疗的设备治疗深度仅有几毫米,因此主要应用于治疗皮肤和妇科领域一些浅表性病变,临床学家也做了不少有关冷冻的研究,但主要是研究冷冻组织的功能变化,而非研究治疗性应用。
20世纪60年代,冷冻器械和设备得到改良与发展。一种冷冻治疗探针制备成功,可对体内深部组织进行控制性冷冻,相继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肛肠疾病、子宫疾患、神经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骨关节疾病以及皮肤疾病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冷冻治疗进一步受到关注,这主要归功于冷冻器械和设备的改良与发展。在此期间,一种能循环致冷源的导管制备成功;酒精混合物和氟利昂被作为致冷原应用于临床治疗。有力地促进了冷冻治疗的发展。他们制备了一种冷冻治疗探针,用其可以准确地冷冻脑组织内病灶。这种探针实际上是后来各种液氮冷冻探针的原型。探针由3根长同心管构成,内层管作导管,让处于压缩状态的液氮流向探针顶端;内层管和中层管之间有间隙,用作气态氮从探针顶端回流的途径;外层管和中层管之间间隙为真空绝缘层,以保证液氮流向探针顶端时不会受热作用而气化;探针顶端有一“室”,液氮从内层管流向该“室”内后,在此气化,大量吸收周围组织热量,使周围组织得以冷冻。用这种冷冻探针可对体内深部组织进行控制性冷冻。
真正“现代”冷冻治疗的建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归功于下列两方面的进展:影像技术与新的冷冻设备。由于超声、CT的广泛应用,在影像技术的监测与引导下,可准确插入冷探针,实时观察冷冻的进程,精细控制冷冻范围,从而保证有效地冷冻靶组织,而不损伤或最大限度减少损伤正常组织。直肠超声和手术超声探头的问世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冷冻在肛肠疾病、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磁共振(MRI)应用于冷冻治疗的监测,使冷冻治疗更显示了微创化、靶向化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技术以及新的冷冻设备的发展,现代冷冻治疗学逐步建立。液氮冷冻系统和氩氦冷冻系统代表了冷冻治疗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氩氦冷冻系统的应用将肛肠疾病、直肠肿瘤微创治疗提高到新的水平。
目前,冷冻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肛肠疾病、宫颈糜烂、直肠肿瘤,可在手术中、内镜下或经皮途径进行。冷冻治疗的病种从前肛肠疾病、宫颈糜烂、直肠肿瘤扩展到列腺癌、肝、肺、肾、乳腺、子宫、卵巢、骨、皮肤以及各种软组织的良恶性肿瘤。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syf/2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