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2024-04-27 08:03:09技术研发1

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基本概念: 基因芯片(gene chip)也叫dna芯片、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寡核苷酸阵列(oligonucleotide array),是指采用原位合成(in situ synthesis)或显微打印手段,将数以万计的dna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上,产生二维dna探针阵列,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生物样品快速、并行、高效地检测或医学诊断,由于常用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且在制备过程运用了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术,所以称之为基因芯片技术。 推动作用: 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医学临床检验领域、生物制药领域和环境医学领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关键就是基因芯片具有微型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从而有可能实现“将整个实验室缩微到一片芯片上”的愿望。基因芯片在国内外已形成研究与开发的热潮,许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将基因芯片同当年的pcr相提并论,认为它将带来巨大的技术、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如电子管电路向晶体管电路和集成电路发展是所经历的那样,核酸杂交技术的集成化也已经和正在使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生着一场革命。

二、IC芯片的发展历史?

一、初期研究(1950-1960年代)

芯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开始研究集成电路技术。1958年,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它由一个晶体管和几个电阻器组成,成为了芯片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于1961年推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集成电路产品,这标志着芯片技术的商业化开始了。

二、中期发展(1960-1970年代)

1960年代,芯片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制造工艺不断改进,设计规模不断扩大。1965年,英特尔公司(Intel)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摩尔定律”,即每年芯片集成度将翻倍,而价格将减半。摩尔定律成为了芯片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极大地推动了芯片技术的发展。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Intel4004,它是由2300个晶体管组成的,开创了微处理器时代。

三、现代发展(1980年代至今)

1980年代以后,芯片技术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制造工艺不断精细化,设计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1985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32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80386,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复杂的指令集,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处理器。1990年代,芯片技术开始应用于互联网领域,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移动通信、数字娱乐、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21世纪以来,芯片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兴起,更加推动了芯片技术的发展。

三、芯片纳米水平发展历史?

1.2001年,当时的芯片制程工艺是130纳米,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就是130纳米工艺。

2.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3.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台积电,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2015年成了芯片制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

四、硅晶芯片发展历史?

虽然硅芯片在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之前就出现了,但硅微芯片仍然是使现代计算机时代成为可能的进步。

用这种半导体制造微型电路板的能力使计算机在速度和精度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使计算机从房间大小的设备转变成可以坐在桌子上或腿上的机器。

五、中国量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在经历了制造层面的工业崛起后,也越发意识到核心科技的重要性,因而开始频频加紧布局量子科技赛道。

比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和《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均提到了发展量子科技技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还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合肥建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在量子计算领域,2019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20光子输入的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在四大指标上刷新了国际记录,在事实上逼近了美国人所说的“量子霸权”。

如果说在计算领域,中国量子科技技术还处于理论阶段,与世界一流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话,那么在通信领域,中国则可以说是领跑世界。

2016年8月,中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项目通过总技术验收。《自然》杂志写道:“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超越欧洲和北美,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之所以在其他世界各国“纸上谈兵”的时候,中国就可以率先实现量子技术应用,牛津大学教授埃克特认为,“这一领域的进入门槛很高,唯有依靠国家级的实体才能支持,而中国恰恰在量子技术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埃克特还表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并且整体的战略和投入对比他国也更加坚定更加雄厚的背景下,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的量子科技时代形成自己高耸的技术壁垒。

量子科技,中国其实已经领先世界。

六、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发展历史?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技术属复染法。

七、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

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 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 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 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八、辊锻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锻压设备行业开始快速走上了节能环保道路。

由于辊锻工艺是连续局部塑性变形,变形力小,所需设备作用力小。与其他锻压设备相比,辊锻机具有设备投资小、生产率高、对厂房和基础要求低等优点,并且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因而辊锻机已成为锻压行业中的首选设备。

辊锻机最早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重型机械行业非常发达的德国。早在20 世纪50年代,热模锻压力机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热模锻压力机不适合拔长、滚压等制坯工序,在模锻轴类锻件时必须配备制坯辅助设备,因此促进了辊锻机的应用和推广。我国对辊锻机的应用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现阶段,辊锻机在汽车、拖拉机、飞机、动力机械、农业机械、工具以及日用品制造等工业部门中均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九、跟踪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自动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自动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自动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自动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自动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自动识别应用。

1980-1990年:自动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自动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自动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自动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十、欧洲炼钢技术发展历史?

欧洲炼钢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那个时期,欧洲的钢铁生产主要依靠手工锻造和炼铁炉。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炼钢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18世纪末,英国工程师亨利·博斯沃思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称为博斯沃思法。这种方法利用了煤炭和高炉技术,使得钢铁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初,法国工程师彼得·亨利·贝塞梅尔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称为贝塞梅尔法。这种方法利用了高炉和氧气,使得钢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世纪初,德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希·克鲁普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称为克鲁普-卡尔门法。这种方法利用了电弧炉和高温熔炼技术,使得钢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后,欧洲的炼钢技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炼钢方法和技术,如LD法、RH法、VOD法等。

总的来说,欧洲炼钢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手工锻造和炼铁炉到博斯沃思法、贝塞梅尔法、克鲁普-卡尔门法等现代化炼钢方法的演变过程。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对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syf/26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