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入团考试题目2021判断题及答案?

2023-08-29 16:07:42技术研发1
<h2>一、入团考试题目2021判断题及答案?</h2><p>26.受处分留团察看团员在察看期间不享有团员任何权利。(√&nbsp; )</p><p>27.团员一年应交三次团费。(&nbsp; √)</p><p>28.团任一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剥夺团员权利。(&nbsp; √)</p><p>29.规定入团青年要通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以上委员批准,才干成为团员。(√&nbsp; )</p><p>30.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是《共青团员之歌》。(x&nbsp; )</p><p>31.团章规定,满14周岁青年可以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主义青年团。(√&nbsp; )</p><p>32.团员没有合法理由,持续半年不交纳团费、不参加团组织生活,或持续半年不做团组织分派工作,均被以为是自行脱团。(&nbsp; √)</p><p>33.规定入团青年要向支部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入团志愿书,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委员会批准,才干成为团员。( √ )</p><p>34. 共青团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改名。(x&nbsp; )</p><p>35.团员在三人以上可建立团支部;在30人以上可建立总支部;在100人以上可以建立基层委员会。(&nbsp; √)</p><h2>二、攒钱阅读题及答案?</h2><p>短文记叙了“我”攒钱为妈妈买衬衫的事。文章表达了作者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p><p>渴望指为妈妈买一件衬衫的迫切愿望;忍耐指我一次次忍受着饥饿的煎熬。</p><p>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p><h2>三、《父亲》阅读题及答案?</h2><p>1、不被人所知道了解2、(1)这是指父亲在心脏被洞穿的情况下又活了三天;原因是因为心脏被洞穿不可能再活着(2)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p><p>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p><p>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p><p>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p><p>父亲这样做的用意有两方面其一是为了能坚持看到母亲其二是为了不引起女儿的恐慌(3)因为父亲知道自己可能坚持不到明天见到妈妈了3、因为是父亲对女儿和妻子的爱的力量才使父亲坚持着又活了三天所以奇迹的名字叫父亲</p><h2>四、绝唱,阅读题及答案?</h2><p>绝 唱</p><p>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p><p>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p><p>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p><p>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p><p>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p><p>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p><p>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p><p>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p><p>亭亭:</p><p>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p><p>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p><p>(1)从修辞的角度:</p><p>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p><p>赏析:</p><p>(2)从含义的角度:</p><p>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p><p>赏析:</p><p>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p><p>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p><p>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答案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p><p>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p><p>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p><p>(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p><p>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p><p>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p><p>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p><h2>五、寻春阅读题及答案?</h2><p>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p><p>寻春①</p><p>苏轼</p><p>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p><p>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p><p>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p><p>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p><p>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p><p>[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p><p>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p><p>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p><p>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p><p>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p><p>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p><p>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p><p>&nbsp;</p><p>&nbsp;</p><p>答案:</p><p>14.D(“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p><p>15.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3分)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3分)</p><h2>六、翠鸟阅读题及答案?</h2><p >翠鸟阅读及答案</p><p>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桅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p><p>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向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p><p>(1)、这两个自然段抓住了翠鸟的特点来写,包括鸣声清脆、、几个方面。</p><p>(2)、“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这句话体现了翠鸟动作的特点。</p><p>(3)、“小鱼悄悄………锐利的眼睛”这两句把和对比,突出了翠鸟动作的特点。</p><p>(4)、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表现翠鸟。</p><p>(5)、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p><p>参考答案:</p><p>(1)动作飞的速度快机灵</p><p>(2)、轻盈、迅捷</p><p>(3)、小鱼翠鸟机灵敏捷</p><p>(4)、翠鸟蹬开桅秆,像箭一样飞过去速度之快</p><p>(5)、喜爱翠鸟</p><h2>七、乌龟阅读题及答案?</h2><p>小乌龟阅读练习及答案</p><p>  有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只小乌龟。那只乌龟非常小,只有四厘米长。背上有一个小 山似的“盔甲”,两边低,中间高。“盔甲”上有十三块小格子。它的整个身子是淡黄色的,背 上有一条浅绿色的线。</p><p>  乌龟的尾巴很细小,细的像一条小绳儿,不到一厘米长。</p><p>  乌龟有四条腿可以伸缩爪子的每个趾头中间有蹼</p><p>  乌龟的脑袋最有趣 只占全身的六分之一 它的脖子能伸的很长 它的眼睛小却 很亮 一眨一眨的 很好玩</p><p>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乌龟的外形特征。具体写了乌龟小山似的&#39;_______________,细小的_______________,可以伸缩的_______________,最有趣的是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的脖子、 _______________的眼睛。</p><p>  2.给第三、四自然段加标点。</p><p>  3.你能给这篇短文加一个结尾吗?</p><p>  参考答案:</p><p>  1、“盔甲”尾巴四条腿脑袋能伸得很长小却很亮</p><p>  2、乌龟有四条腿,可以伸缩,爪子的每一个指头中间有蹼(pǔ)。</p><p>  乌龟的脑袋最有趣,只占全身的六分之一。它的脖子能伸很长。它的眼睛小却很亮,一眨一眨的,很好玩。</p><h2>八、《荔枝》阅读题及答案?</h2><p>荔枝 肖复兴</p><p>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p><p>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p><p>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他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p><p>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的那般自然、妥帖。</p><p>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p><p>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p><p>⑥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p><p>⑦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p><p>(选自《最阕读》,有删改)</p><p>15.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③段中加点词“托”的妙处。(4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6.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4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7.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话蕴含的感情,说说这句话的作用和蕴含的意思。(5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8.第③段中,面对母亲买回来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p><p>“把戏</p><p>”,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4分)</p><p>答案解析:</p><p>15.“托”字体现了母亲对荔枝的珍视,第一次吃荔枝的新奇以及小心翼翼的心情。16.节俭、朴实、为别人着想,联系文章略。</p><p>17.作为整篇文章的结束语,暗含了自己太多的思绪,看似结束的文章,却在作者心底掀起了感情的波澜,荔枝可以年年红,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多么的遗憾啊,母亲生前把爱都分给了我和儿子,而她自己却在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p><p>18.示例:赞同,母亲们做一切皆是为了孩子,省钱俭朴还不忘买东西给孩子吃已表达了深深的母爱,孩子对此应表达以诚挚的肯定,亦是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体会。 </p><h2>九、水调歌头赏析题及答案?</h2><p>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p><h2>十、赏画阅读题及答案?</h2><p> 赏画</p><p>(1)小客厅里鸦雀无声,几名美术爱好者目不转睛地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油画。(2)画很小,用一个精致、镶有金边的画框嵌着,这是一幅很奇怪的画,画面上看不到山岗、树林、河流和人物,只有一团团黄黄绿绿的色彩。可是油画的主人、美术学院的苏老师却一再说明,这是一幅世界名画。</p><p>(3)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思索着……</p><p>(4)风度潇洒的吕林对这幅画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是一个西方画派的崇拜者。只见他一只手抱在胸前,另一只手托着下巴,不时地点点头,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他发现大伙都在注意他,便得意地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点燃一支烟。</p><p>(5)“谁能谈谈体会?”苏老师问,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p><p>(6)没人回答。大家把目光移向卢华,他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p><p>(7)卢华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他镇静了一下,又坦然地说:“真的,我没看懂,——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是幅画……”</p><p>(8)“什么,这不是幅画?”吕林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p><p>(9)“那就请你谈谈对这幅画的理解。”卢华诚恳地说。</p><p>(10)“外国人有惊人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p><p>(11)“我只请你谈谈这幅画!”卢华截断吕林的话。</p><p>(12)“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画,”吕林滔滔不绝地说着,“这幅画色彩之灿烂、强烈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颜色,这就充满了想象。这是一幅绝妙的画。真是太美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呀!”</p><p>(13)“我还是看不懂。”卢华轻轻地说。(14)苏老师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画,倒过来再挂上。</p><p>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那并不是什么“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画:《狂风中的橡树》。</p><p>1. 用“/”线标出本文的层次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2. 划线句①表现了吕林怎样的心理状态?3.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为文中画线句②打下伏笔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4. 苏老师这出人意料的设计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5. 就这篇小小说的内容或写作特点,请你简要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p><p>参考答案:</p><p>1. (1)(2)(3)/(4)(5)(6)(7)(8)(9)(10)(11)(12)(13)/(14)</p><p>2. 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作品的主题</p><p>3. 狡黠</p><p>4. 人不要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p><p>5. 提示:就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巧妙的情节或对比手法的运用)</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jsyf/9887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