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该如何选择?
非限牌城市,毫无疑问,选燃油车!选燃油车!选燃油车!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我作为3年的纯电动车用户,毫不谦虚地说,对这种车在使用层面的缺陷已经了如指掌。给大家列举一下:
1.续航短、电池怕冷、能量密度低
环境低于15度续航就有看得见的衰减。以北京冬天的平均温度,冬季续航要比春秋打75折(不开暖风)。只要超过2天不开,下次启动能冻掉至少十几公里续航。而汽油车在冬天无非是冷启动的头几分钟油耗稍高、而且单程开得越远,对油耗的影响越弱,不影响正常用车。天冷还会让动能回收和充电效率降低,导致续航进一步缩水。此外,低温下频繁急加速(大功率放电)容易使锂离子结晶,造成电量不可逆的衰减。
2.暖风是电老虎
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作为热源,暖风纯靠电加热,虽然制热速度确实比冷启动的发动机快得多,但耗电极高,相当于3-5个电吹风同时开。我这车春秋天续航300km+很轻松,最高开到过350km(就是日常驾驶,非龟速和下山路),冬天正常开暖风多则220km,少则120km。而汽油车的暖风对续航和油耗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3.电池能量密度太低
目前民用车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最高的也不过0.18-0.2kWh/kg,而且盲目提升能量密度还会有损安全性。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44kWh/kg,是电池的200多倍。就算考虑到发动机实际平均热效率也就10%-20%,仍然比电池高几十倍。让一台A级车跑300公里,电动车需要背着三四百公斤的电池,而汽油车只需要十几公斤的汽油就够了。何况电池的自重本身是一种负担,同样技术水平下,电池堆得越多,百公里电耗也会随之增加。电池容量做大一倍,续航可能只增加五六成。下图就是我这2016款帝豪EV的动力电池组,重达390公斤。
4.能量补给速度慢
绝大多数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车,0-80%电量比较快,80-100%则为了保护电池而降低电流。基本可以说前80%和后20%耗时差不多。以2019年的主流水平来说,完全充满电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可以续航400公里左右(春秋季)。而汽油车花两三分钟,就能补充600-1000公里续航。花汽油车几十倍的时间,只能补充汽油车一半的续航。
5.充电桩占地需求远高于加油站
一个规模较小的加油站,至少有4个加油机,每个加油机有4把油枪,可以同时给16辆车加油。经过我的实测,油枪的流速大约是1.8秒/升。燃油车加满50升油需要1.5分钟,再算上支付时间,3分钟就可以走人了。那么这个加油站一小时可以给320辆车加满油。一个有4台快充桩的小型充电站,一小时只能给4辆车充电(还不一定充满)。所以,假如一个城市的电动车和燃油车一样多,充电站的数量至少要达到加油站的80倍才够用。这还没算满油和满电的续航差距。
6.比同款燃油车贵太多
就拿补贴后的价格说,比亚迪秦Pro,汽油版起价7万多,纯电版17万,贵了一倍还多。另外商业险的保费还要按补贴前的价格基数来算,相当于你花低配雅阁凯美瑞的钱买了一台秦Pro,却要和宝马3系的车主花同样多的保险费。
7.可怜的残值率
因为电池容量随时间和里程衰减,电动车的折旧速度非常快,新车开3年残值就几乎只剩20%,下家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也很低。而汽油车开5年普遍还有50%左右的残值,车况好或者市场认可度高的车型残值还能更高。
以上电动车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作为车主既有资格也更有责任说真话。但是有些人非要把电动车摆在燃油车的对立面,天天不是颠覆就是取代,面对事实性缺点还自建一套丧事喜办的诡辩逻辑。这种又蠢又坏的行径比电动车本身的缺点更可恨。我要不是摇号6年不中,鬼才会买一个价格贵一倍多、实用性反而减半都不止的电动爹。
最后送电动车潜在用户一句话:不管你是第几辆车,不管你常跑什么路况,只要不涉及指标刚需,就别买!!!
看你自身情况吧,不能一概而论。给如下建议,如有需求对号入座。
1.大城市限牌,拿不到燃油车牌照,那如果你资金充足的话买个混动车型,市内和长途两不误 。
2.电动车跑不了长途,尤其是北方冬天续航里程下降很多,里程缩减一半也很正常。
3.电动车跑不了高速,常见电动车跑每小时80km以上就不太好,过高速度对电池和电机,电池温度过高会影响车辆性能,有些车为保证安全温度过高会自动限速。
4.电动汽车充电不方便,看家里是不是能插线充电,或是小区物业是否允许安装交流充电桩
5.从未来趋势看,电动车是趋势,燃油车可能被淘汰,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看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6.电动车省油钱,但是购买车辆价格较高,主要是动力电池的价格高,现在电池每千瓦时的成本要1000元多一些
7.电动车可能是没有燃油车稳定,但只要买市场保有量大一点的应该问题不大
8.电动汽车起步快,另外我开过的电动汽车基本没噪音,这也算是一个优点,但是有人接受不了起步太快,出现头晕恶心症状
9.电动汽车电磁干扰较多,心脏不好甚至有支架的慎重考虑(这一点一定要找医生咨询好,这点小编不懂原理,只是听别人说,严谨起见咨询专业人员)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