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 > 正文内容

济南中集冷藏箱多少钱一米?

2022-12-09 04:04:01新能源1

济南中集冷藏箱多少钱一米?

答:你好,有三千五到四千五左右

黄岛中集是怎么的一个厂子

中集集团: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商

中集集团: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商 熟悉青岛改革开放历史或者制造业发展历史的,都知道坐落在胶州的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和黄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正是这两家集装箱制造企业的存在,让青岛成为世界闻名的集装箱生产基地,两家公司的发展成为青岛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公司与招商局集团的关系,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招商局集团为主要控股方的子公司。 同样,中集集团并不是像它的名字那样只生产集装箱,而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销售业务,目前在全球主要包括五大业务体系:集装箱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装备及服务业务、机场地面设备业务及海洋工程业务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全球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领先企业,并初步形成跨国公司运营格局。 濒临破产 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中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蛇口。1980年1月,由招商局集团和丹麦宝隆洋行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合资设立,是中国最早的四家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中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是中集集团首任董事长。 中集创立之初,由丹麦宝隆洋行进行经营管理。1982年9月22日,公司正式投产,由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经营,引进丹麦技术生产2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丹麦宝隆洋行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最早进入中国的欧洲资本之一,并把集装箱制造技术引进中国。在管理方面,中集董事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经营管理企业,这为中集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因。 然而由于国际航运业陷入萧条及公司在内部的文化冲突,中集在1982年投产后即连年亏损,至1986年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董事会决定内部清盘,保留管理和技术骨干,停产集装箱,转产钢结构加工。丹麦宝隆洋行退出公司经营管理,中集转由招商局负责经营管理。公司也由最初的330多人裁至59人,业务暂时转向钢结构加工,四处揽活,艰苦奋斗。1987年,国际集装箱行业复苏,公司恢复集装箱生产。 1987年7月1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入股中集,公司重组为三方合资企业,合资后的中集,招商局和中远各占股45%,丹麦宝隆占股10%。重组后的中集形成了独特的“两股均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企业濒临倒闭和“找米下锅”的痛苦经历,使中集对市场经济有了深刻认识,由此奠定了中集人内心深处永远的忧患意识,也培育了中集人坚定不移的市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经济法则管理企业。 到1991年,公司销售总额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利润达4345万元,在华南地区已经具有一席之地,并开始策划沿海布局和兼并战略。 快速兼并 成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 1991年,中集年产集装箱1.4万TEU,已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原多种经营的基础上,登机桥业务得到了发展。然而,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进入者先进的制造技术,雄厚的资本投入,使得集装箱行业在中国和东南亚进入投资高峰,造成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激烈。同时,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集迅速预见了这种趋势,并率先制订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生产格局”的战略方针。 1992年,中集第二十次董事会在蛇口召开,会议任命麦伯良先生为代总经理,全面主持中集工作。以麦伯良为首的中集管理层,开始研究部署沿中国海岸线跨区域经营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充分把握行业转移的节拍,全方位布局生产基地,迅速扩张企业规模,使中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本投入。自从1992年始,中集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作,首先改组为内部股份制公司,1993年又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改组为公众股份制公司,公司股票于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上市,开辟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也进一步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了内外部监督机制,推动了公司管理的规范化,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中集开始实施收购兼并的发展策略,分别于1993年,1994年收购大连、南通的集装箱制造厂,使中集在华南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华北、华东生产基地。中集的快速布点和集团化经营使自身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取了主动,并在生产基地布局方面比韩国对手先行一步。中集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造生产线,扩充产能,开拓市场。 1995年10月,中集正式以集团化方式开始运作,开始了由单体企业向集团化企业运行模式的转变。1996年,中集集装箱产销量达到199000标准箱,第一次赶超韩国现代精工(HYUNDAI)和韩国进道(JINDO),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商,并一直保持至今。 中集在做到了产销量世界第一以后,麦伯良总裁适时提出了“真正的世界第一”的奋斗目标,要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装备水平等方面同样做到世界第一。1997年,中集将目光敏锐地瞄准了集装箱高端产品――冷藏箱和特种箱,投资组建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和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是中集的两个大手笔。1998年,中集集团利用集装箱行业内部进行大幅调整的机会,又先后兼并了青岛现代冷藏箱公司(现青岛中集冷箱基地)、青岛现代集装箱公司(现青岛中集)等四家企业。使中集的集装箱产业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球集装箱制造业龙头的地位更加巩固。 到2002年,中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品种最全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从低端产品干货箱到高端产品冷藏箱、特种箱都确立了竞争优势。在综合实力上,中集已经掌握了集装箱产品发展的技术主导权,从根本上巩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最强的企业,做到了真正的世界第一。 “给我十五年时间 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2002年3月10日,麦伯良总裁做客CCTV《对话》节目,畅谈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话题。在节目中,麦伯良向世人立下了铮铮誓言:“给我十五年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并确定了“一个一千亿,一个五十亿“的两个目标。即销售收入和股票市值突破1000亿人民币、净利润超过50亿人民币。而自2002年,集团也实现了业务的再一次腾飞,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集团进入了道路运输车辆、集装箱服务领域、海洋工程等领域,也初步实现了中美互动、中欧互动、中澳互动的国际化经营格局。 2006年集团五年战略要求提出,中集要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成为行业中更受人尊敬、更负责任、对环境更友好、劳动关系更和谐的行业领导者。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2007年集团总销售额达到487.61亿元,净利润31.65亿元。 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中集集团总资产436亿元、净资产161亿元。在中国以及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53000人。 2008年,中集集团列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第1470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0位,中国企业500强第89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38位;2007年9月“CIMC中集”牌集装箱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选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中集”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中集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50亿元人民币,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中集集装箱 非常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xny/2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