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磁原理?
超导磁体的两大特性
1.超导磁体的零电阻效应
超导材料做成的磁体,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难点,就是必须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会出现零电阻超导现象。水银的超导温度是-269℃,称为水银的临界温度。这样的低温环境,需要在液体氦气中才能得到。氦气在空气和的中十分稀少,只占空气的十万分之五。把氦气分离出来,经过压缩冷却成液体,成本十分昂贵。我们知道,由正常导体组成的线圈回路中都是有电阻的,而电阻意味着电能的损耗,即电能转化为热能。
如果没有电源不断地向线圈补充能量,线圈中的电能会在极短时间里全部消耗电流衰减到零。如果线圈没有电阻,自然就没有电能的损耗。一旦在线圈中通入一定量的电流,电流可以持续地存在下去。有人曾在超导材料做成的环形线圈中,使电流维持两年半之久而毫无衰减。零电阻效应是超导态的两个基本性质之一。正是这个特性,保证了向超导磁体内输人大于普通磁体十几倍以上的电流、产生十几倍以上的磁场,使列车悬浮起来。
2.超导磁体的完全抗磁性
超导磁体还有第二个基本特性,就是完全抗磁性。由于超导态的零电阻特性,在超导态物体内部不可能存在电场。因此,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穿过零电阻导体的磁通量不可能改变。施加外磁场时,磁场不能进入理想导体。科学家原来以为,存在于超导磁体内的磁通量,在临界温度以下,仍然会存在于体内不被排除出来。1933年,迈斯纳等为了判断超导态的磁性是否完全由零电阻决定,进行了一项实验,揭示了超导态的另一个最基本特征。实验是把一个圆柱形样品在垂直于轴的磁场中冷却到超导态,并以小的检验线图检查样品四周的磁场分布,结果并不像如前所料,磁场保留在超导体内不变,而是相反,磁场完全消失。
这种将磁通从超导体中排出去的效应,称为“迈斯纳效应”,即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正是由于超导磁体的这两个特性,为超导磁体的扩大应用提供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在车厢两侧安装强大的超导磁体,地上安放一系列金属环状线圈。当车辆行进时,车上的磁体的强磁场在地上的线圈中感应产生相同的磁极,两者的同性相斥力能将车厢浮起100毫米。车辆在特有的“直线电动机”牵引下无摩擦地前进,时速可达550千米,最高达到581千米,称得上“世界第一快车”。
超导现象与低温超导原理
日本磁悬浮列车试运行成功了,为什么不马上投人商业运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超导磁体必须在零下269℃的低温下运行,必须在液氦环境中,成本极其昂贵,影响列车运行成本。日本磁悬浮列车研究了40年,至今没有投入商业运行,主要是投资太大,运行和维修费用太高。日本经济专家计算,按现在低温超导技术的磁悬浮列车进行商业运作,将永远赔本。
有人要问:低温超导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57年有3位科学家叫巴丁、库伯、施里弗,他们对低温超导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一个超导理论一一“电子对理论”,又称BCS理论(以3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命名),成功解释了有关超导电性的物理性质。
它的理论中心是:在正常温度下,通入导线的电子是单独前进,就会有电阻,低温下导线中的电子都是成对运动的,因而不会产生电阻。看到这里,也许会糊涂了一—这算什么理论?其实,自从昂納斯发现低温超导理象后,人们发现,低温世界里隐藏着大量的奥秘,当温度逐步下降时,许多材料会发生有的物理变化。科学家争相探索,从面促使超导物理学的诞生。
当自由电子在由原子组成的晶格中做定向运动时,由于晶格結点上的原子在做不停无规则热振动,电子运动时,个别电子与晶格上的振动原子碰撞而改变方向,形成电阻。然而,若把金属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当两个电子结成对,就不可能与晶格原子发生碰撞,因而不形成电阻。这种解释似乎不可思议。但是,科学家库伯通过试验,发现单个电子在前进时同时产生自旋,就有可能撞上晶格被散射而产生电阻。
当两个电子结对时,会具有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自旋,互相牵制,形成被束缚的“电子对”。这种有规则运动的电子对不受晶格阻碍,可以毫无阻力地流过导体,自由前进。这种“电子对”又称“库伯对”。在低温的金属中,电子排列成“库伯对”而导致超导电性。这就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超导态物理现象的原理,也是建立超导电性微观理论最重要的物理概念。 巴丁、库伯和施里弗3人完成了现代超导微观理论。并成功解释了有关超导电性的物理性质。正所谓“单个前进有电阻,结件成行才超导”。因此,他们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