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内容

冰箱青铜器(青铜冰鉴的制冷原理)

2023-05-07 00:00:21资讯中心1
<h2>1. 青铜冰鉴的制冷原理</h2><p>古代制冰用窖冰法和硝石制冰法。每年大寒季节,古代的官吏,带领下属到冰冻河上凿采,再将冰块运送到冰窖里,用新鲜稻草和芦席做铺垫,将冰放铺垫上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另外,古人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利用硝石的特性,可制作成冰饮料。将罐中加入糖和香料的水,再用大盆盛上清水,罐置于大盆水里,将硝石加入大盆水中溶解,罐里的水即可结成冰。</p><p>古代的冰箱:</p><p>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什么时候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p><h2>2. 青铜冰鉴有几个</h2><p>战国铜冰鉴是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酒器。整体观察不难发现,铜冰鉴的鉴盖几乎全是镂空的,以满布的浮雕勾连纹和蟠螭纹,铸成盖体。而所谓蟠螭纹,就是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它们一条条只有毛线般粗细,却有头、有腿、有眼、有嘴,形态逼真,相互缠绕,繁密多变。战国铜冰鉴的铸造,集先秦铸造工艺之大成,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审美方面的繁缛之风。这套酒器设计巧妙,铸造精细,形体壮伟,在现知商周青铜酒器中尚无可比者 。</p><p>战国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不仅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之一。</p><h2>3. 青铜冰鉴 国家博物馆</h2><p>史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非命,一说死于疾病。第二种说法较为大众认可。称帝后工作极度劳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东巡时,在阳武博浪沙遭人行刺。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巡游时,秦始皇由于过于劳累而引发癫痫病。犯病时导致脑部受伤,因医疗条件限制,最终病逝于邢台沙丘。</p><p>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后又患上癫痫病。在称帝后,凡事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东巡时,在阳武博浪沙遭人行刺。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加重了秦始皇的恐惧心理。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巡游时,秦始皇由于过于劳累而引发癫痫病。犯病时,他的头重重地撞到车内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上,导致脑部受伤。虽经御医全力抢救,但终因医疗条件限制,最终病逝于邢台沙丘。</p><h2>4. 国宝档案青铜冰鉴</h2><p >中国十大顶级国宝排名</p><p>版本一:</p><p>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p><p>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p><p>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p><p>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是汉代规格最高丧葬殓服。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p><p>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p><p>8、镶金兽首玛瑙杯</p><p>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p><p>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p><p>7、马踏飞燕</p><p>藏于甘肃博物馆,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p><p>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p><p>6、曾侯乙编钟</p><p>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p><p>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p><p>5、越王勾践剑</p><p>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p><p>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p><p>4、“大禹治水”大玉山</p><p>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p><p>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p><p>3、清明上河图</p><p>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p><p>《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p><p>2、司母戊大方鼎</p><p>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p><p>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p><p>1、四羊方尊后母戊鼎</p><p>藏于国家博物馆,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以祭祀为用。四羊方尊是目前已知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高度为58.3厘米,重达34.5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此尊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典雅、气势之磅礴,堪称“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名符其实的国宝级文物,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p><p>版本二:</p><p>10.司母戊鼎</p><p>为商后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院。</p><p>9.曾仲斿父壶</p><p>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8.虢季子白盤</p><p>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底部有铭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7.铜冰鉴</p><p>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6.龙虎尊</p><p>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5.琱生簋</p><p>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4.大盂鼎</p><p>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3. 匽侯盂</p><p>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2.四羊方尊</p><p>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1.鸮尊</p><p>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h2>5. 青铜冰鉴介绍</h2><p>一、摇扇子纳凉</p><p>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最远可追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在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用扇子扇风。老百姓家里的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简单实用造价低。富人家多用绢帛制成的扇子,质量好、重量轻,摇起来轻松点。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喜欢在扇子上写诗作画,用这种诗情画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p><p>二、冰块与冰水</p><p>不要以为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就尝不到冰水,古人的智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在周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冰降温了。冬天的时候官府将天然的冰雪贮藏在冰窖中,来年夏天就可以拿出冰块或雪放在居室中降温,不光制冷效果好,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后来,冰窖开始慢慢普及。到了南宋时期,街上小贩卖的冷饮多达十多种:荔枝膏水、五味渴水、深香水、紫苏饮等,都是通过冰块来降温解暑的。</p><p>三、空调井</p><p>夏天地面气温高,地下气温低。为了能让厅堂气温适中,人们在厅内或房间挖一口深井。上面盖着盖子,盖子上凿一个孔。这样地下的凉气就涌了上来,如此凉风系统是不是比空调系统更健康环保。</p><p>四、凉棚</p><p>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这样强烈的阳光就无法直射到墙壁上,保证了室内和院子地面的凉爽。为了不影响采光,还可以把整个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小块,拴上长长的绳子,等太阳刚升起或落山的时候就把席子拉开,光线和凉风就都可以进到室内了,这种移动式遮阳席像不像今天的百叶窗。</p><p>五、冰鉴</p><p>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生态环保冰箱”,真正的节能环保无污染。鉴,其实就是一个方形大盆,内层是可以放酒、浆、水果等,外层或上面放上冰,起到冰镇的作用。合上盖子没多久,“冷饮”就制成了。看着精致美观的冰鉴,还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内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但却会从底部的小孔渗出,不影响水果和酒浆的保鲜。</p><p>六、清凉殿</p><p>俗话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竟然想到了“水帘洞”降温法。唐朝宫廷建有专门避暑的凉殿,采用冷水循环原理,用扇轮转摇,将冷风、冷水送入大殿。冷水顺檐而下形成了水帘洞景观,水下降的过程蒸发带走大量的热气,处于大殿之中人们就可以惬意地享受这份清凉。这种感觉基本上就相当于住在了瀑布里面,想不凉快都难。</p><p>七,避暑行宫</p><p>一说到避暑行宫,最先想到的就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承德避暑山庄了。在最热的天气里,皇帝会带着嫔妃们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或是圆明园中休闲一段时间。这些地方地势良好、风景宜人、树林茂密、绿水环绕,十足的皇家度假山庄。</p><p>夏天虽然酷热难耐,却也极大地激发了古人的创造欲望。在那个工业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发明的一系列降温避暑方法既实用又环保,甚至跟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很相符。有时候想一想,古人的智慧真实无穷尽。</p><h2>6. 青铜器冰鉴</h2><p>古代人们用来当酒杯的青铜器叫::爵。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engcanghe.com/zxzx/9884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