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特点? 公司治理学的特点包括?
一、公司治理的特点?
公司治理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①是规范公司所有者、董事和管理层的制度安排;
②是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制衡体系,以保证公司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履行受托责任,并且以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开展业务经营活动。
③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用来帮助确保公司资产的恰当经营的所有人员和所执行的所有程序和活动。
二、公司治理学的特点包括?
《公司治理学》是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小组要求组织而写。编写《公司治理学》的目的除作为成人教育学院的教材外,更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现代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现代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
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
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司治理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通过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因此,国际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把它作为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绩效的基本手段。
《公司治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透过正在全球兴起的公司治理浪潮,解释其现象,探究其本质,寻求其规律,以求得到一些对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有益启示。
三、基层治理特点?
基层治理的压力性。基层治理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政权承担着整个治理体系的每一个层级逐级传导的政策执行压力;另一方面,基层治理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整个治理体系直面群众服务诉求压力的第一线。
基层治理的繁琐性。对于国家或者上级政府而言,政策的制定可能是比较明晰的,然而,任何政策一旦在基层落实就会变得非常繁琐。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地方范围内,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受教育程度、心理偏好、风俗习惯等各有差别,对一个政策很难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执行。
基层治理的综合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之一。基层政府规模虽小,但在其治理范围内却要处理近乎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宜。
基层治理的突发性。基层由于直接面对社会生产生活现实,往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自然灾害、疾病传播、生产安全到群体性事件、舆情热点等,各种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
基层治理的创新性。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始终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创新孕育和赋予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基层政府是直面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最能够发现和发掘社会创新的萌芽和趋势,因而也是创新最活跃的层级。
四、宋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摘 要】宋明乡约是传统中国一种典型的基层治理模式。乡约依倡办者身份不同分为官办乡约与民办乡约,前者更重官府强制性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理成效,后者更重百姓自主性却往往导致约束力不足。乡约注重道德教化,通过定期聚会表彰善行、纠正恶行来提高约众的道德修养,聚会议事注重道德理性原则。乡约在治乡实践中逐渐与保甲、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宋明乡约注重百姓在基层治理中的自主性、注重基层协商中的道德理性、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互补以及注重统合处理基层各类事务等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具有一定启发。
五、英国环境治理的特点?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国家。历经160多年治理,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成为环境治理的典范。2019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54亿吨,比2018年下降2.9%,碳排放量降至1888年的水平。治污技术与产业“联姻”铸就环保治理高效的传奇。
六、公司治理制度革新的治理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今后,中国证监会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动《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并修订有关公司治理的配套法规。
2.改进独立董事制度。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已初步建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数量已达到要求。
3.建立辖区监管责任制。为了将监管任务量化到岗,监管责任分解到人,充分动员上市公司监管系统的重要性。
4.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七、宋朝治理结构特点?
分化事权,设立多重机构,官僚队伍大,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庞大。
八、古代黄河治理特点?
黄河的水利工程:
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就是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出现大型的引水灌溉工程。在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
公元前246年,秦国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有了“泽卤之地”的称号,这个工程也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汉朝的时候,对农田水利更加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洲,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黄河水患的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的下游地区已经普遍修筑堤防。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
到了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千人,还给予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
北宋时期,都城在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
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
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河的治理更加重视,在黄河上中下三游,每一个地区都有专门的治理和开发方案,在国家的大力建设下,现在的黄河奔腾不止,还创造了很多利润,造福了一方百姓。
九、儒家地方治理特点?
第一,人为本,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搭建基层治理新平台。儒家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是创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源泉。
基层治理工作量广、面大、头绪多,为推进基层农村、社区有效治理,“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中新近推出的一个聚焦于人的需求而非行政边界的创新工作方法。
儒家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人充满了深深的关怀,着重强调人本价值。“网格化”的划定关键在于以儒家“人”的需求定要求,细化基层治理单元,定责定岗,根据居(村)民的现实需求,把资源、服务、管理投放到基层,使基层服务群众更加有力有效,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德为先,推动服务群众标准化,编织干群关系新纽带。儒家传统文化的“德治”“礼治”理念是新时代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宝库,尤其是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等。
现代法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努力方向,基层治理需以法治为基础保障,同时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儒家“礼治”即法治,“礼乐之统,管乎人心”,德治法治一柔一刚、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两相结合推动基层建立新型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流程标准,把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标准化流程解决基层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高基层治理与服务效率。
第三,正为要,推动为民服务全程化,畅通为民便民新渠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为民思想一直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正统思想。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不仅要将这种优秀思想传承下来,而且要创新传承方式、赋予其新的载体,助力为民服务落实落地、全程可追溯。
为民服务“全程化”的精髓在于建立服务的循环系统,建立基层政府、第三方社会组织与百姓之间的交互体系,全环节、全时段、全流程回应百姓诉求、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尝试设置服务群众问题“自动收集、分层处置、全程记录、结果反馈、群众测评”的跟踪系统,对群众问题及时回应处置,并将处置情况纳入测评考核,确保问题处置及时、无遗漏,畅通为民服务新渠道。
第四,警为鸣,推动服务效能公开化,打造阳光监督新途径。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儒家传统文化常思“忧患”“克己复礼”,亦推“廉洁”。
推动服务效能公开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是对权力的最好约束,也是对基层执政者的一种保护。服务“公开化”的精髓在于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作,让纪检部门随时追踪监督,让百姓随时掌握服务进度。目前,各地积极推进“一门式办公”“开放式办公”,明确居(村)委权力清单,规范和监督基层小微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群众眼皮底下运行。
个别地方则进一步探索实施村民“打钩制度”,推进村民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项目加快落地,试点居(村)委“线上考核评价”机制,让自下而上的考核评价、工作监督成为新常态,这些都是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同时,需从制度设计上加快基层改革步伐,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基层治理体系,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创新体系,让基层工作者轻装前行,真正实现基层生态良性运行、基层创新持续长久。
十、公司治理的对象?
公司治理,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
基于经济学专业立场,企业有两个权:所有权和经营权,二者是分离的。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建构在企业“经营权层次”上的一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企业所有权人向经营权人授权,经营权人在获得授权的情形下,以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一切经营手段的行为。与此相对应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则是建构在企业“所有权层次”上的一门科学,讲究的是科学的向职业经理人授权,科学的向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管。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