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研发 > 正文内容

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新闻稿(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新闻稿范文)

2023-05-09 14:10:24技术研发1
<h2>一、药品入库原则?</h2><p >药品入库,要按照不同的种类、规格、功能和要求分类、分别储存。药品数量准确、价格不串。做到账、卡、物、金相符合。</p><h2>二、药品陈列分类原则?</h2><p>一、易见易取原则。</p><p>1、商品正面面向顾客,不被其他商品挡住视线;</p><p>2、货架zui低层不易看到的商品要倾斜陈列或前进陈列;</p><p>3、货架zui上层不易陈列得过高,太重,易碎商品;</p><p>4、整箱商品不要上货架,中包装商品上架前必须全部打码上架,否则不能上架。</p><p>二、满陈列原则。满陈列就是把商品在货架上陈列得丰满些,要有量感,俗话说:“货卖堆山”。</p><p>三、先进先出原则。商品都有效期和保质期,我们必需保证在有效期和保质期内提前卖完这些商品。</p><p>四、关联性原则。药品仓储式超市的陈列,尤其是自选区(OTC区和非药品区)非常强调商品之间的关联性。</p><p>五、同一品牌垂直陈列原则,垂直陈列与横式陈列相对而言,指将同一品牌的商品,沿上下垂直方向陈列在不同高度的货架层位上。</p><p>六、主辅结合陈列原则。</p><p>七、季节性陈列原则。在不同的季节将应季商品(药品)陈列在醒目的位置(端架或堆头陈列),其商品陈列面、量较大,并悬挂 POP,吸引顾客,促进销售。</p><h2>三、药品上市变更指导原则?</h2><p>巳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丶必要,科学,合理。</p><p>二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p><h2>四、药品超标的处罚原则?</h2><p>第二十条指导意见为: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禁用农药残留超过药品标准限度的,不适用于《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生产、销售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p><p>而《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生产、批发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按十万元计算,违法零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销售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p><h2>五、药品销售开票原则是?</h2><p>是:企业销售药品,应当如实开具发票,做到票、账、货、款一致。发票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对销售的药品开具合法票据, 并做到票、帐、货相符。《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税票上应列明销售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金额等。或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加盖企业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和注明税票号码。附销售出库单。</p><p>销售行为计算机管理,做好销售记录。</p><p>企业销售发票、财务账目和实际库存应保持平衡。</p><p>有药品销售管理制度或规程。</p><h2>六、药品经营十六字原则?</h2><p>药品经营是指药品通过供应、销售,最终用于服务对象的全过程,应包括经营企业的采购、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和运输等。其道德责任如下:</p><p>1.做好采购供应的道德要求  药品采购供应中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确保药品质量,这是采购供应的灵魂与核心。对采购人员职业道德要求:要有克己奉公、尽职尽责的精神。</p><p>2.做好验收养护的道德要求  做好验收养护工作是药品经营中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做到认真负责、严谨准确、实事求是、条理有序。</p><p>3.做好安全储运的道德要求  药品运输和储存是药品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每类药品的性质正确储存对保证药品质量十分重要,职业道德要求储运工作做到严谨准确、安全迅速、文明装卸、认真负责。</p><p>4.药品销售中的道德要求  药品销售包括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药房、社会药店及其他药品经营企业的销售。职业道德要求销售工作做到主动热情,服务周到,讲究信誉,依法销售,这是销售工作的道德原则。药学职业道德规范是判断药学人员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药学人员在药事实践中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也是调整药学人员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准则。首先要明确经营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次是按照药品管理法和有关要争办事,三是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上三点做到做好,才会有正确的经营方向。</p><h2>七、血液制品管理规范及技术指导原则?</h2><p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p><p>《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是为加强血液制品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由国务院于1996年12月30日发布并实施。</p><p>内容全文</p><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p><p>(第208号)</p><p>《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已经1996年12月6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p><p>总理 李鹏</p><p>1996年12月30日</p><p>血液制品管理条例</p><p>第一章 总则</p><p>第一条 为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p><p>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p><p>第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p><p>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p><p>第二章 原料血浆的管理</p><p>第四条 国家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的制度。</p><p>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核准的全国生产用原料血浆的需求,对单采血浆站的布局、数量和规模制定总体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和采集血浆的区域规划,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p><p>第五条 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专门从事单采血浆活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p><p>第六条 设置单采血浆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p><p>(一)符合单采血浆站布局、数量、规模的规划;</p><p>(二)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p><p>(三)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场所及卫生环境;</p><p>(四)具有识别供血浆者的身份识别系统;</p><p>(五)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单采血浆机械及其他设施;</p><p>(六)具有对所采集原料血浆进行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p><p>第七条 申请设置单采血浆站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经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审查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单采血浆许可证》,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p><p>单采血浆站只能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进行筛查和采集血浆。</p><p>第八条 《单采血浆许可证》应当规定有效期。</p><p>第九条 在一个采血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p><p>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非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和其他人员的血浆。</p><p>第十条 单采血浆站必须对供血浆者进行健康检查;检查合格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供血浆证》。</p><p>供血浆者健康检查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十一条 《供血浆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设计和印制。《供血浆证》不得涂改、伪造、转让。</p><p>第十二条 单采血浆站在采集血浆前,必须对供血浆者进行身份识别并核实其《供血浆证》,确认无误的,方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化验;对检查、化验合格的,按照有关技术操作标准及程序采集血浆,并建立供血浆者健康检查及供血浆记录档案;对检查、化验不合格的,由单采血浆站收缴《供血浆证》,并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p><p>严禁采集无《供血浆证》者的血浆。</p><p>血浆采集技术操作标准及程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十三条 单采血浆站只能向一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严禁向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p><p>第十四条 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单采血浆机械采集血浆,严禁手工操作采集血浆。采集的血浆必须按单人份冰冻保存,不得混浆。</p><p>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液或者将所采集的原料血浆用于临床。</p><p>第十五条 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合格的一次性采血浆器材。</p><p>采血浆器材等一次性消耗品使用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并作记录。</p><p>第十六条 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原料血浆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p><p>第十七条 单采血浆站必须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及疫情上报制度。</p><p>第十八条 单采血浆站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原料血浆采集情况,同时抄报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原料血浆的采集情况。</p><p>第十九条 国家禁止出口原料血浆。</p><p>第三章 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p><p>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进行立项审查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审核批准。</p><p>第二十一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必须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活动。</p><p>第二十二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积极开发新品种,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p><p>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生产国内已经生产的品种,必须依法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产品批准文号;国内尚未生产的品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新药审批的程序和要求申报。</p><p>第二十三条 严禁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出让、出租、出借以及与他人共用《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p><p>第二十四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向无《单采血浆许可证》的单采血浆站或者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及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原料血浆。</p><p>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身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p><p>第二十五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必须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对每一人份血浆进行全面复检,并作检测记录。</p><p>原料血浆经复检不合格的,不得投料生产,并必须在省级药品监督员监督下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予以销毁,并作记录。</p><p>原料血浆经复检发现有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必须通知供应血浆的单采血浆站,并及时上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p><p>第二十六条 血液制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严禁出厂。</p><p>第二十七条 开办血液制品经营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p><p>第二十八条 血液制品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与所经营的产品相适应的冷藏条件和熟悉所经营品种的业务人员。</p><p>第二十九条 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经营血液制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p><p>第四章 监督管理</p><p>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采血浆站、供血浆者、原料血浆的采集及血液制品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p><p>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p><p>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时,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p><p>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对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年度注册。</p><p>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采血浆站进行一次检查。</p><p>第三十二条 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定期进行检定。</p><p>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进出口血液制品的审批及监督管理。</p><p>第五章 罚则</p><p>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非法从事组织、采集、供应、倒卖原料血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活动的器材、设备,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人身伤害等危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五条 单采血浆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第八项所列行为的,或者有下列其他行为并且情形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单采血浆许可证》;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一)采集血浆前,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健康检查标准对供血浆者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化验的;</p><p>(二)采集非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或者其他人员的血浆的,或者不对供血浆者进行身份识别,采集冒名顶替者、健康检查不合格者或者无《供血浆证》者的血浆的;</p><p>(三)违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血浆采集技术操作标准和程序,过频过量采集血浆的;</p><p>(四)向医疗机构直接供应原料血浆或者擅自采集血液的;</p><p>(五)未使用单采血浆机械进行血浆采集的;</p><p>(六)未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合格的一次性采血浆器材的;</p><p>(七)未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包装、储存、运输原料血浆的;</p><p>(八)对国家规定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血浆不清除、不及时上报的;</p><p>(九)对污染的注射器、采血浆器材及不合格血浆等不经消毒处理,擅自倾倒、污染环境,造成社会危害的;</p><p>(十)重复使用一次性采血浆器材的;</p><p>(十一)向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供应原料血浆的。</p><p>第三十六条 单采血浆站已知其采集的血浆检测结果呈阳性,仍向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单采血浆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人身伤害等危害,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七条 涂改、伪造、转让《供血浆证》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收缴《供血浆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八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生产假药、劣药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一)使用无《单采血浆许可证》的单采血浆站或者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及其他任何单位供应的原料血浆的,或者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的;</p><p>(二)投料生产前未对原料血浆进行复检的,或者使用没有产品批准文号或者未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进行复检的,或者将检测不合格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的;</p><p>(三)擅自更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或者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出厂的;</p><p>(四)与他人共用产品批准文号的。</p><p>第三十九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其他单位出让、出租、出借以及与他人共用《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产品批准文号或者供应原料血浆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经营血液制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一条 在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成品库待出厂的产品中,经抽检有一批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经复检仍不合格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撤销该血液制品批准文号。</p><p>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进出口血液制品或者出口原料血浆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所进出口的血液制品或者所出口的原料血浆和违法所得,并处所进出口的血液制品或者所出口的原料血浆总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三条 血液制品检验人员虚报、瞒报、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及有关资料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四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p><p>第六章 附则</p><p>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p><p>血液制品,是特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p><p>原料血浆,是指由单采血浆站采集的专用于血液制品生产原料的血浆。</p><p>供血浆者,是指提供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人员。</p><p>单采血浆站,是指根据地区血源资源,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并经严格审批设立,采集供应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单位。</p><p>第四十六条 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价格标准和价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物价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设立的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一律予以关闭。</p><p>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设立的单采血浆站适用本条例第六条第五项的时间,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p><p>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p><p>条例全文</p><p>发布信息</p><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p><p>第208号</p><p>《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已经1996年12月6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p><p>总理李 鹏</p><p>1996年12月30日</p><p>条例正文</p><p>第一章总 则</p><p>第一条</p><p>为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p><p>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p><p>第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p><p>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p><p>第二章原料血浆的管理</p><p>第四条国家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的制度。</p><p>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核准的全国生产用原料血浆的需求,对单采血浆站的布局、数量和规模制定总体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和采集血浆的区域规划,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p><p>第五条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专门从事单采血浆活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p><p>第六条设置单采血浆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p><p>(一)符合单采血浆站布局、数量、规模的规划;</p><p>(二)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p><p>(三)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场所及卫生环境;</p><p>(四)具有识别供血浆者的身份识别系统;</p><p>(五)具有与所采集原料血浆相适应的单采血浆机械及其他设施;</p><p>(六)具有对采集原料血浆进行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p><p>第七条申请设置单采血浆站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经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审查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单采血浆许可证》,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p><p>单采血浆站只能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进行筛查和采集血浆。</p><p>第八条《单采血浆许可证》应当规定有效期。</p><p>第九条在一个采血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p><p>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非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和其他人员的血浆。</p><p>第十条单采血浆站必须对供血浆者进行健康检查;检查合格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供血浆证》。</p><p>供血浆者健康检查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十一条供血浆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设计和印制。《供血浆证》不得涂改、伪造、转让。</p><p>第十二条单采血浆站在采集血浆前,必须对供血浆者进行身份识别并核实其《供血浆证》,确认无误的,方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化验;对检查、化验合格的,按照有关技术操作标准及程序采集血浆,并建立供血浆者健康检查及供血浆记录档案;对检查、化验不合格的,由单采血浆站收缴《供血浆证》,并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p><p>严禁采集无《供血浆证》者的血浆。</p><p>血浆采集技术操作标准及程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十三条单采血浆站只能向一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严禁向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p><p>第十四条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单采血浆机械采集血浆,严禁手工操作采集血浆。采集的血浆必须按单人份冰冻保存,不得混浆。</p><p>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液或者将所采集的原料血浆用于临床。</p><p>第十五条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合格的一次性采血浆器材。</p><p>采血浆器材等一次性消耗品使用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并作记录。</p><p>第十六条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原料血浆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p><p>第十七条单采血浆站必须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及疫情上报制度。</p><p>第十八条单采血浆站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原料血浆采集情况,同时抄报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原料血浆的采集情况。</p><p>第十九条国家禁止出口原料血浆。</p><p>第三章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p><p>第二十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进行立项审查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审核批准。</p><p>第二十一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必须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活动。</p><p>第二十二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积极开发新品种,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p><p>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生产国内已经生产的品种,必须依法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产品批准文号;国内尚未生产的品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新药审批的程序和要求申报。</p><p>第二十三条严禁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出让、出租、出借以及与他人共用《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p><p>第二十四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向无《单采血浆许可证》的单采血浆站或者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及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原料血浆。</p><p>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向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p><p>第二十五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必须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对每一人份血浆进行全面复检,并作检测记录。</p><p>原料血浆经复检不合格的,不得投料生产,并必须在省级药品监督员监督下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予以销毁,并作记录。</p><p>原料血浆经复检发现有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必须通知供应血浆的单位单采血浆站,并及时上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p><p>第二十六条血液制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严禁出厂。</p><p>第二十七条开办血液制品经营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p><p>第二十八条血液制品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与所经营的产品相适应的冷藏条件和熟悉所经营品种的业务人员。</p><p>第二十九条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经营血液制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p><p>第四章监督管理</p><p>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牟采血浆站、供血浆者、原料血浆的采集及血液制品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p><p>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p><p>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时,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p><p>第三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对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年度注册。</p><p>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卫生行政机构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采血浆站进行一次检查。</p><p>第三十二条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定期进行检定。</p><p>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进出口血液制品的审批及监督管理。</p><p>第五章罚 则</p><p>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非法从事组织、采集、供应、倒卖原料血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活动的器材、设备;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人身伤害等危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五条单采血浆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第八项所列行为的,或者有下列其他行为并且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单采血浆许可证》,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一)采集血浆前,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健康检查标准对供血浆者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化验的;</p><p>(二)采集非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或者其他人员的血浆的,或者不对供血浆者进行身份识别,采集冒名顶替者、健康检查不合格者或者无《供血浆证》者的血浆的;</p><p>(三)违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血浆采集技术操作标准和程序,过频过量采集血浆的;</p><p>(四)向医疗机构直接供应原料血浆或者擅自采集血液的;</p><p>(五)未使用单采血浆机械进行血浆采集的;</p><p>(六)未使用有产品批准文号并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剂以及合格的一次性采血浆器材的;</p><p>(七)未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包装、储存、运输原料血浆的;</p><p>(八)对国家规定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血浆不清除,不及时上报的;</p><p>(九)对污染的注射器、采血浆器材及不合格血浆等不经消毒处理,擅自倾倒,污染环境,造成社会危害的;</p><p>(十)重复使用一次性采血浆器材的;</p><p>(十一)向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供应原料血浆的。</p><p>第三十六条单采血浆站已知其采集的血浆检测结果呈阳性,仍向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吊销《革采血浆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人身伤害等危害,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七条涂改、伪造、转让《供血浆证》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收缴《供血浆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三十八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生产假药、劣药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一)使用无《单采血浆许可证》的单采血浆站或者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及其他任何单位供应的原料血浆的,或者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的;</p><p>(二)投料生产前未对原料血浆进行复检的,或者使用没有产品批准文号或者未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逐批检定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进行复检的,或者将检测不合格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的;</p><p>(三)擅自更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或者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出厂的;</p><p>(四)与他人共用产品批准文号的。</p><p>第三十九条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其他单位出让、出租、出借以及与他人共用《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产品批准文号或者供应原料血浆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经营血液制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一条在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成品库待出厂的产品中,经抽检有一批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经复检仍不合格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撤销该血液制品批准丈号。</p><p>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进出口血液制品或者出口原料血浆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所进出口的血液制品或者所出口的原料血浆和违法所得,并处所进出口的血液制品或者所出口的原料血浆总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p><p>第四十三条血液制品检验人员虚报、瞒报、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及有关资料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四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p><p>第六章附 则</p><p>第四十五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p><p>血液制品,是特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p><p>原料血浆,是指由单采血浆站采集的专用于血液制品生产原料的血浆。</p><p>供血浆者,是指提供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人员。</p><p>单采血浆站,是指根据地区血源资源,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并经严格审批设立,采集供应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单位。</p><p>第四十六条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价格标准和价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物价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p><p>第四十七条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设立的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一律予以关闭。</p><p>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设立的单采血浆站适用本条例第六条第五项的时间,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p><p>第四十八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p><h2>八、药品风险管理的原则是?</h2><p>1.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必要性,世界各国普遍实现了药品立法,以法管药。在我国,《药品管理法》于1987 年7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药品管理法规。使我国进入以法管药的法制化的阶段。</p><p>2.通常把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称为药政管理,或为药事管理,是国家医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是医院管理者,药学部(科)的重要管理职能。尤其在当前,只靠医院外部监督是不够的,医院内部的药品监督更为重要。</p><h2>九、药品市场的调查原则有?</h2><p>1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时效性原则基本工作流程是:</p><p>1确定调研主题2制定调研方案,主要包括选择与安排调研项目和工具,调研方法,调研人员,调研费用等内容。</p><p>3实施调研,搜集市场信息4资料整理与分析5撰写调研报告</p><h2>十、抢救药品的管理原则?</h2><p>临床上凡是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该做到五定,即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品种数量、定期消毒、定时检查以及定期消毒灭菌。</p><p>比较常见的药物有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硝酸甘油以及利多卡因等,而抢救的物药物一般是放置在抢救车里的,而且需要贴上标签,以方便急救时及时获取。</p><p>另外,凡是急救的药品需要定期核对,定期检查是否有过期、变质或损坏等,需要时及时补充。</p>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lengcanghe.com/jsyf/9884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