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为什么叫氢气? 氢气还原镍氢气的要求?
一、氢气为什么叫氢气?
当然是中性气体.酸性气体是指能与碱作用生成盐的气体或者其水溶液中显酸性的气体.中性气体是指跟酸跟碱都不能反应且水溶液中显中性的气体.碱性气体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的气体或者其水溶液中显碱性的气体.如此开来,氢气符合中性气体的条件,因为像氢气这种稳定气体(还有如氮气,氧气)为中性气体.有一些比较经典的例子酸性气体:CO2{二氧化碳}、Cl2{氯气}、H2S、{硫化氢}NO2、HCl{氯化氢}、SO2{二氧化硫}等 中性气体:N2{氮气}、O2{氧气}、H2{氢气}、CH4{甲烷}、CO{一氧化碳}、和惰性气体等 碱性气体:NH3{氨气}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
二、氢气还原镍氢气的要求?
用Ni做催化剂。我的还原条件是常压,850度,还原30min,气流速度大概为40ml/min。还原后反应之前要用惰性气体吹扫一下。
三、医用氢气和工业氢气区别?
区别:符合国家监管制度的厂家都能提供医用氧气合格证,并且在氧气瓶上明确标明医用字样,以此可以区分是否是医用氧气。医用氧气合格证上打有生产年月日等供检验的标记。医用氢合格证上的批准文号可以在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
工业氧气瓶内的锈蚀程度逐渐加深,稍微打开氧气瓶的开关(开关不能开启过大),能够闻到浓烈的硫磺、水锈、或者酸味的,很有可能不是医用氧气。(由于氧气瓶浅体内有橡胶密封圈,个别氧气钢瓶可以闻到胶皮味道是正堂现象。
四、氢气棒能制氢气吗?
能制氢气。氢气棒(hydrogenrich stick),又称富氢气棒、水素水气棒,是一种生成富氢气的简易装置。氢分子医学研究从2007年,相关科学研究结论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近年来有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尝试并开发出相关应用产品,氢气棒由此而产生。
五、1㎏氢气折多少方氢气?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气温20摄氏度的标况下 为 11.2 立方米
解析:
氢气的 摩尔质量为:2g/mol
所以1公斤 即 1000 克的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000 / 2 = 500 mol
因为标况下 1 mol 的 H2 的 体积为 22.4 L,所以1公斤氢气的体积为:
500 * 22.4 = 11200 L = 11.2 立方米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氢气球氢气哪有买?
通常在大街上看到小商贩贩卖的氢气球应该里面是氢气的,外面就是一层塑料而已.氢气相对于其他气体制造成本相对比较低,也可以直接买钢瓶装的氢气.众所周知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在大气中与痒接触处以产生爆燃的,所以不建议购里面是氢气当然还有很多里面是氦气,氦气是惰性气体,不易发生爆炸事故,但相对成本比较高.里面是氢气,一般是通过氢氧化钠+水+铝,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铝与偏铝酸钠的混合物,这样得到氢气,如果是惰性气体得靠分离空气,首先得压缩到很低的的温度后在分离.从之发上来看,就能看出成本的区别了~
七、磁浮汽车技术?
磁浮汽车的技术是指所有车轮的中间都安装了旋转发动机;车轮外侧安装了两个磁铁。
车轮旋转时,路面铝板上的磁场发生变化,产生感生电流,路面磁场与车轮上的磁铁相互作用产生浮力和推动力。
首辆磁悬浮汽车是日本开发研制的。
这个长52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重4千克的微型磁悬浮汽车模型,在26米长的直线距离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行驶试验,时速达25千米。
时速超过10千米时,汽车模型悬浮距路面6至7毫米,异常平稳地向前行驶。
八、dme汽车技术?
汽车dme意思是数字式发动机电子伺控系统(就是发动机模块),与之相同的是DDE是宝马柴油机的电子伺服控制系统。DME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数字式电子发动机管理系统(DME)。在航空方面:DME是DistanceMeasureEquipment(测距仪)的缩写。DME是通过无线电测量飞行器到导航台距离的一种装置。DME工作在超高频段,分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两部分。基本工作原理是:机载设备发射一个脉冲信号,地面设备接收到该信号后返回给机载设备一个应答信号。
机载设备根据发射信号和接收到应答信号的时间差,就可以结合无线电波的速度算出飞行器与地面台站的距离。
九、汽车技术口号?
爱车坏了不用愁。
汽车技术是一流,
汽车技术学到手。
汽车修车不用愁。
十、氢气浓度?
氢气在空气中浓度达到40000ppm~750000ppm就会爆炸。
氢气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爆炸最猛烈是指氢气和氧气恰好反应的时候,即氢气和氧气按照体积比2:1反应,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恰好反应时所需的空气体积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5:2,此时氢气的体积分数为最高限和最低限都是弱爆炸,超出这个范围氢气根本就不会发生爆炸。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