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准备为什么收回坏账时坏账准备账户增加?
一、坏账准备为什么收回坏账时坏账准备账户增加?
答:因为确认坏账时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收回已经确认的坏账,就要冲销坏账,说明坏账减少了。所以核销后又收回的,应贷记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设置“坏账准备”科目,核算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转销等情况。企业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当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登记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冲减的坏账准备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二、坏账准备公式?
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如下:
1.首次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坏账准备计提百分比。
2.以后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或-)坏账准备账户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
三、减坏账准备和计提坏账准备咋区分?
减坏账准备是对已计提的坏账作财务处理。计提坏账准备是针对客户货款难收回做账务处理
四、坏账准备与坏账准备金账户区别?
坏账准备和坏账损失的区别:
1、在含义上不同:坏账准备是指对应收账款预提的,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用来抵销,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 坏账损失是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
2、在性质上不同:坏账准备是用来反映坏账准备的提取和坏账损失的发生情况。而坏账损失是企业发生了无法回收企业的应收款的损失。
3、在损益善不同:坏账准备只是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一种准备,并非涉及到损益;而坏账损失是企业真正的这笔款项已经无法回收了,已经给公司造成了一种损失。
五、实际发生坏账和坏账准备相加不是总的坏账准备吗?
坏账是指企业因各种原因形成的难以收回的债务。根据国家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根据企业类别有不同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在税前列支。计提的坏账准备经主管税务部门同意用于核销坏账,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坏账准备和坏账是两个概念,二者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六、小企业会计准则下,不计提坏账准备对吗?
一、是的。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不计提坏账准备。不设置“坏账准备”科目。二、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规定:
七、小企业会计坏账怎么计提?
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通过"坏账准备"账户进行核算的,企业在年度终了时,应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其账务处理如下:
1、企业在提取坏账准备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账户;贷记"坏账准备"账户.(1)如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大于坏账准备账面余额的,应当按其差额计提?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账户;贷记"坏账准备"账户.(2)如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坏账准备"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作相反会计分录,借记"坏账准备"账户;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账户.
2、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处理,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账户;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账户.
3、已确认坏账损失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账户;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应收账款"等账户.
八、计提坏账准备怎样影响利润?计提坏账准备怎样?
计提坏账准备的时候,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为减项,故计提坏账准备使利润总额减少。
税法上,不允许计提坏账准备,故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上做递延所得税资产。
举例:利润总额100(已经扣除计提的坏账准备20),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为(100+20)x25%=30。会计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0x25%=5。
会计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所得税费用 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0
净利润=100-25=75。
如果不计提减值准备,利润总额为120,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为120x25%=30,所得税费用也是30,净利润=120-30=90.
九、坏账收回为什么坏账准备增加?
1、收回已转销的坏账,为什么坏账准备要增加?--通过分录就可以知道的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这里就是增加了】
2、实际发生坏账时,坏账准备会减少的,通过分录也可以知道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十、坏账准备核算方法?
坏账准备用来核算按期提取的坏账准备.该科目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贷方登记按期估计的坏账准备数额,借方登记已确认为坏账应予注销的应收账款数额.余额通常在贷方,表示已经预提尚未注销的坏账准备数,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列作应收账款的减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